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

經濟發展造成環境惡化,這是必然的代價。

閱讀以下兩段文章,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甲段:
古老河流 面對時代衝擊 《上游下游》 

平河是清邁省居民的命脈,它為人提供水源,且魚產豐富,沿河長滿植物;它接連山區的幾百條支流,河水由高山流至低地,最後流到曼谷和暹邏灣。那裏從前雨水充沛,四季都能耕種。
平河保護工程策劃總監贊柏迪是當地人,他說:「小時候很容易找到水,水成了我們一個傳統,更有跟水有關的節日。我們很尊敬河流,尊敬河與溪的神靈。」
但這 50 年來,平河在雨後會氾濫、山洪暴發,之後河畔會有大量沉積物。此外,採伐樹林及開墾樹林作耕地,令河道變得愈來愈窄。人口和活動愈來愈多,但資源相對愈來愈少,最主要的問題是,上、下游社區出現用水的衝突,以及現代化的發展破壞大自然和傳統。
香港經濟日報 2008年

乙段:
秀麗畫水鎮 變毒田污江


「你走五公里,都是這個樣子……草也長不出來,現在草不青,樹都死。」浙江省東陽市畫水鎮農民投訴,自從化工廠遷入後,環境嚴重污染,稻田不生,連山林也被活活「毒死」。
位於浙江中部的東陽市,因山水秀麗,素有「歌山畫水之地」的美譽。畫水鎮則位於東陽市的西南面,農民以種植業及外出打工為生。不過,一名村民昨日表示,自四年前當地成立了工業村後,十五間化工廠排出來的廢氣,令空氣質素急劇下降。
自二○○六年十一月,畫水鎮許多菜田蔬菜突然腐壞,農民初時不太在意,但情況愈來愈嚴重。今年初,畫水鎮十多村莊的菜田,每種菜都從中間莖部開始腐爛。農民擔心,情況惡化下去,他們還能不能再種菜?村民懷疑,蔬菜突然腐爛,和附近的化工廠排污有關。
蘋果日報2008年

問題:
有說:「經濟發展造成環境惡化,這是必然的代價。」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對解決這問題有何幫助?試闡析之。(佔本試卷分數50%)
上品: 能緊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對自然之情,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意義;人類能重義輕利,不把經濟放在社會發展的首位,對自然環境負上道義責任;保持中庸之道來保護環境等,並提出充份理據和例證,可列為上品。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令人把自然視為有機體,予以欣賞、虔敬和關懷(西方是征服自然),便不會任意破壞自然環境; 
以「贊天地化育」的角色與自然和平共處,可減少對環境造成破壞;
自然生態系統本身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人類參與過多(或過份干涉),反而會造成不平衡的現象。

「重義輕利」:
中國傳統文化重義輕利,要求人們對人對事從道義的角度考慮,並強調道義上的責任;/
現代社會的功利主義使人不擇手段地取得經濟利益,造成環境破壞;
人類如能從「義」的角度出發,不把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或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定必減輕人對自然環境的傷害。

「中庸之道」:
「中庸」是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強調在極端之中取得平衡;
人能保持中庸之道,自必不會偏執於經濟效益而忽略自然環境。

中品: 較側重析述經濟發展造成環境惡化的因由,而只是粗略提及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多泛泛而論,只能視作中下品。 

下品: 只泛論文章例子或解釋經濟發展造成環境惡化的因由,未能緊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如天人合一、重義輕利、中庸之道等核心重點,答案零碎、理據和例證不足者,列為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