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7日星期五

敬業與樂業+請客+蘇洵六國論

六國論

1. 作者運用了下列哪些說理手法?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4分)
層層遞進           乙 下筆立論                丙  運用對比
 運用的說理手法:乙 下筆立論
本篇下筆即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確立本文論點。
運用對比
1/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以秦所得的土地與諸侯所失去的土地
作對比,說明賂秦而力虧的道理。   (或)
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如棄草芥。」以賂秦國家先祖創業的艱辛,與子孫輕易割地賂秦作對比。 (或)
3/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以諸侯割城數量之多,與換取
安寧時日之短作對比。   (或)
4/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以諸侯土地有限,與暴秦欲望無窮作對比。(或)
5/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以諸侯事秦之心與強秦侵吞諸侯之心作對比。

2.  六國可以有哪些『以弱勝強』的形勢?試引原文並說明之。(8分)
1.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0.5分  韓、魏、楚三國不拿土地去賂秦求和。  1分
2. 『齊人勿附于秦』0.5分    齊 不依附秦  / 不與秦結盟修好。   0.5分
3. 『刺客不行』0.5分        燕 不派刺客入秦  (以免激怒秦王)  0.5分
4. 『良將猶在』0.5分        趙 信任良將                        0.5分
5.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0.5分  將賂秦的土地,獎勵給有能之士。  0.5分
6.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奇才』0.5分    禮聘天下謀臣、奇才參與抗秦。    0.5分
7. 『併力西向』0.5分                   六國合力攻秦。      1分

3.  本篇用了「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文中借的是甚麼古?(2分)諷的是甚麼今?(2分)古和今之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6分)
     文中借的古是 : 戰國時六國因割地討好秦國而招致滅亡的史事 (2分)
諷的今是 : 當時北宋向契丹和西夏輸納銀絹、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2分)
  古和今之間相似的地方是 :
古和今之間相似的地方 六國 北宋
受外敵侵略  (0.5分) 秦     (0.5分) 遼、夏     (0.5分)
賂敵偷安    (0.5分) 割地求和,不思抵抗 (1分) 年獻歲幣、銀絹   (1分)
國力虧損    (0.5分) 國土日減,以致滅亡  (1分) 民窮財竭   (1分)
有取勝之道  (0.5分) 1. 不要被敵人的積威震懾而賂敵偷安
2. 應要羅致謀臣,製定破敵之法
3. 做好作戰準備,抵抗敵人
 (以上三點,任答其二,每點0.5分)

4.  文提及哪兩人的姓名?(2分)這兩個人對表達主旨有甚麼作用?(3分)
   文中提及的姓名 : 荊軻 (1分) 及 李牧 (1分)
這兩個人對表達主旨的作用 : 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結果秦國提前滅了燕國 (0.5分) 。
作者借此人作為不正確抗秦的例證。(0.5分)
李牧多次敗秦軍(0.5分),作者以此證明六國「非兵不利,戰不善」,是有方法抗秦的。
(0.5分)趙王枉殺李牧,自取滅亡 (0.5分),作者以此反證「用武」的重要 (0.5分)。

5.  舉例有史例、事例、設例及語例四種。下列三項分別屬於哪一種?(3分)
a.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語例  (1分)
b.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事例  (1分)
c.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設例  (1分)

6. 試指出下列各句在表達主旨方面有甚麼作用: ( 8分 )
a.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指出六國的失敗,在於用土地賄賂秦國 (0.5分) 。這句「下筆立論」,是全文的骨幹 (1分) ,
   下文即依循這個方向,提出論據,反覆論證 (0.5分) 。
b.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指出賂秦十分不智,有如抱薪救火,只會自取滅亡 (0.5分)。這句話是戰國時魏人蘇代
所說的 (0.5分),  作者引用這句話,來比喻賂秦之弊 (1分)。
c.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
     這一句從反面立論,分析不賂秦之利 (1分)。指出六國假如能夠積極抗秦,不但不會
滅亡,事情甚至大有可為  (1分)。
d.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這一句是本文主旨,表明借古諷今的意思 (1分)。暗示北宋不可重蹈覆轍,不可對
外敵媾和妥協 (1分)。

7. 以下引文見於本文的起首部分,是借別人說話引入正文。作者對這話有甚麼回應?
試加說明。(2分) 這樣的起首方法有甚麼好處?(1分)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六國論》作昋的回應:(用自己文字或用原文作答均可)
不賂秦的國家因賂秦的國家而滅亡 (0.5分),因失去強大的援助(0.5分),不能單獨保全(0.5分),所以說弊在賂秦(0.5分)  或  不賂者以賂者喪 (0.5分),蓋失強援(0.5分),
不能獨完(0.5分),故曰弊在賂秦(0.5分)。
起首方法的好處:
借別人說話引入正文,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0.5分),加強文章的吸引力(0.5分)。

請客
《請客》一文的起筆手法有何特點?試說明之。(3分)
起筆手法:先抑後揚/寓抑於揚  (1分)
    先突出中國人喜歡請客的主題(0.5分),然後用「禮義之邦」、「更慷慨更會應酬」
(0.5分)等反語(0.5分),為下文貶斥請客作鋪墊。(0.5分)

2. 文末說:「假使人人如此,中國可以歸真反樸,社會上可以少了許多虛偽的行為,
而政府也不再需要提倡儉約和禁止宴會了。」其中「人人如此」,是指甚麼而言?(3分)
「人人如此」的意思 : 既不請人,也不怕被人請。   (1.5分)
如果有人搶著代我付錢,就讓他去付。            (0.5分)
如果有人請我吃大菜,我就去吃完就走。          (0.5分)
既不道謝,也不回報。                          (0.5分)

3.《請客》一文的勸說對象是甚麼人?(1分) 綜合全文,分別說明請客對各種人的害處。(3分)它又造成甚麼不良風氣?(4分)
   勸說對象:以小往大來為目的的請客者(0.5分)及愛佔便宜的被請者(0.5分)/
若答中國人,最高0.5分
請客對各種人的害處:
1. 請客者:付出金錢,無比心痛。請客不周到,會被客人背後批評酒菜微薄,質量欠佳,招待不周,結果等於白花了錢。(1分)
2. 被請者:被請的人知道受人錢財就要替人消災,於是便要計畫「還席」或「回客」,這使被請者平添不少煩惱。(1分)
3. 不請客者:不請客的人因生活在請客風氣盛的環境,使他們常被評為不善交際,不懂 應酬,好像他們不搶付賬就是於私德有虧,友誼有損,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承受許多壓力。(1分)
請客造成的不良風氣:
1. 形成虛偽的社會風氣:(1分)
請客使社會充斥著虛偽的風氣,請客已變成一種手段,達到「小往大來」的目的,這種虛偽的行為形成虛偽的社會風氣。(1分)
2. 社會出現奢侈之風,浪費之象:(1分)
由於不請客被認為於私德有虧和不善交際,所以請客成為多數人的習慣,請客慢慢成為一種手段和權謀,結果人人濫請客,整個社會出現奢侈之風,浪費之象。(1分)

4. 作者認為有些人請客是「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外有權謀」,試舉一例說明。(3分)
在哪兩種情形下,他們請客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3分)
「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外有權謀」的例子說明 : 
     慳吝者請客與一般請客者同樣抱「小往大來」的心理,藉請客作手段、權謀以謀取日後的回報。(1分)他們又希望能將請客的支出減至最低,務求以最低的代價博取最大的收益,因而做出各種虛偽、可笑的行為,這便是「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外有權謀」
(1分)例 :假裝搶付鈔,但得收手時且收手。/ 用便宜、易吃膩、吃剩的菜來宴客。(1分)

 在兩種情形下請客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 
   (假裝搶付鈔,但得收手時且收手。)若遇上「同道中人」,對方收手比自己快,賬仍是要付的,不能將請客的代價減至最低。  (1.5分)


(用便宜、易吃膩、吃剩的菜來宴客。)宴請時客不痛快,在宴客後會引來客人在背後的批評,被請客者沒絲毫感激之意,當然不會回報請客者,那請客的錢等於白花。(1.5分)

5. 作者借以下兩個例子,分別說明了他對請客有甚麼看法?(4分)
甲.  西洋人宴客是有的,但是極不輕易有一次,最普通的只是來一個茶會,並不像中國人這樣常常請
      朋友吃飯。
乙.  如果有人請我吃大菜我就兩肩承一口,去吃了就走,不耐煩道一聲謝,更不理會甚麼是一飯之恩。
   作者對請客的看法 : 
 甲例 : (藉西方人不如中國人輕易請吃飯之事,)襯托中國人是最喜歡請客的民族 /
         中國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會應酬。進而指出中國人請客是利用人喜歡佔便宜
的心理的真相。    (1.5分)
 乙例 : (藉作者吃了就走,不會產生回報念頭之事,)具體說明「不怕被人請」是
對付濫請客的好方法。並提出這方法帶來的成效 - 中國便可以歸真返樸,少了許多虛偽的行為。      (1.5分)



細閱下面四個句子:(6分)

a.  『 這些事情,都顯得中國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會應酬‧』
b. 『 原來大多數人的請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權謀‧』
c. 『 這是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中有權謀!』
d. 『 ‘小往大來’的請客哲學真是害人不淺‧』
P.3

以上的句子,是文中四個段落的結句,試說出他們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

四個段落的結句,既可以為每一段作一總結,更可以作為下面討論的引子,
有『總結上文,開啟下文』的作用。(2分)
a. 第一段作者先讚揚中國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會應酬,讓讀者信以為真。(1分)
b. 第二段作者不斷舉出例證,說明中國人請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
而是權謀‧』    (1分)
c. 從第二段的結論,可見中國人請客都是不懷好意的,但當中有一種人-吝嗇者的
行為更差,他們『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中有權謀!』   (1分)
d. 從以上三段,已知中國人請客是別有用心的,於是在第四段再加以論證,證明
  『請客哲學真是害人不淺‧』                (1分)

為什麼請客對吝嗇者來說很苦?他們為什麼覺得苦仍要請客?(4分)
請客對吝嗇者來說很苦:
1. 青蚨在銀包裏飛出去令人心痛。(0.5分)
2. 在搶會鈔時,為了面子關係,不好意思不『搶』(0.5分)。最糟糕的是遇上同道中人,結果『求仁得仁』(0.5分),自己是搶成功了,心裏有說不出的苦。(0.5分)
覺得苦仍要請客的原因:
1. 因為吝者必貧,貧者一定抵不住『小往大來』的遠景的誘惑。(1分)
2. 他們可以用最低的代價去博取最大的利益。(0.5分)
3. 為了面子關係,也不好意思不請。 (0.5分)


敬業與樂業
作者對『苦』、『樂』的看法(苦樂觀)是怎樣的?(6分)
   1. 人們說做工苦,其實不做工也苦(1分):
因為不管做不做工,中要使用四肢五官,凡動用四肢五官,便得勞紳費力,嚴格說來,
也可以說是苦。所以人生的勞苦是免不了的(1分)。
   2. 工作並無苦樂之分(1分):
     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例如當大總統,你可能覺得很快樂,但假如我才力不足,勉強要我去當,我便覺得苦了(1分)。
   3. 真正的苦有兩種:a. 沒有職業便苦。那些無業游民,終日閒遊浪蕩,身心不知放在哪裡,無所記託,日子真難過。(1分)
                      b. 厭惡本業也苦。工作放在面前不能不做。結果皺眉頭,哭喪著臉去做,這種日子也很難過。(1分)


試分別解釋下列三組孔子的話,並分別指出各句與敬業、樂業的關係‧(6分)

a. 「素其位易行,不願乎其外。」
做任何事都要依本分去做,專心一志,心無旁鶩  (1分)‧這是『敬業』‧(1分)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道道理的比不上愛好道理的;愛好道理的又比不上實行道理的‧能從自己的職業
中領略出趣味是最理想的 (1分)‧這是『樂業』‧(1分)
c.「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當勤奮研究學問時,連吃飯也忘掉;當學習有心得時,樂得連憂愁也忘記了(1分)‧
     這是『樂業』‧(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