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7日星期五

《始得西山宴遊記》及《醉翁亭記》

試據兩課,解答下列問題: ( 10分)
1. 兩篇都是『記』,在體裁和作法上,兩篇有甚麼相似的地方?(4分)
 兩篇都是『記遊』的文章(1分),『記』的主要目的在借事抒懷而不在事物的本身(1分)‧
因此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對西山的準確位置、高度,在山上怎樣宴遊等,作者一切略述,重點放在由西山所引發的體會(1分)‧
    《醉翁亭記》也沒有實介紹醉翁亭,甚至亭子有多少層高,木造的還是石建的,作者也一律不寫,將重點放在由醉翁亭所引發的人生體會上(1分)‧

2. 試就下列三項,說出兩個作者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A   人生際遇,個人心境(2分) :
   相同處:柳宗元和歐陽修同樣失意於仕途、被貶外放(0.5分);
柳宗元被貶永州,歐陽修被貶滁州(0.5分)‧兩人心情同樣苦悶不安(0.5分)‧
   不相同處:柳宗元直言『恆惴慄』,歐陽修則間接表現他『蒼顏白髮,頹然乎其中』
             的抑鬱(0.5分)‧
B 遊程中的活動(2分)
  相同處:除了觀賞山水外,兩人都喜歡飲宴,喝很多酒,還常常喝醉(1分)‧
  不相同處:歐陽修在遊程中的活動比較多,他和賓客會捕魚摘野菜,準備食物;
在飲宴中還會投壺下棋,十分熱鬧;柳宗元就沒有其他的活動了(1分)‧
 C 遊程中最大的樂趣 (2分)
      相同處:兩人都在欣賞山水之餘,體會到人生的問題,因此感到旅遊的樂趣(1分)‧
      不相同處:柳宗元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大,人類的渺小,因此毋須再牽掛個人的榮辱得失‧那是個人的問題,比較有局限性,而且比較消極(0.5分)‧
歐陽修體會到與民同樂的至樂,他因為自己施政有成就,達致民豐物阜而高興‧那是一種偉大的情操,有積極的意義(0.5分)‧

二. 試據《始得西山宴遊記》,解答下列問題:( 24分 )
1. 試引錄文中作者自喻的句子。(2分)並解釋此句的寄意。(2分)
文中作者自喻的句子 :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2分)
    此句的寄意 :西山屹立於群山之中,壯麗偉大。他以西山自喻,群山比喻世俗的人,
                用西山『不與培塿為類』,比喻自己不與同流合污的情操。(2分)

2.  作者分三個角度寫在西山上所見的景物,試就下列三方面,引原文說明:
A 俯瞰山下(7分):
 因為西山地形高峻,坐在山上,附近幾個州郡的景物,全都在作者的腳底下(1分)‧
 所有景物全都縮小了,高山變成小土堆,深谷變成小洞穴(1分)‧
 幾千里遠的地方,在高處望下去,變得只有尺寸的距離,因此所有的景物都可以
 一覽無遺(1分)‧
原文:其高下之勢 …… 莫得遁隱。(4分)
 B由遠而近(3分):  
   太陽下山,蒼茫的暮色由遠方一直蔓延到身邊,整個大地也由遠至近漸次昏暗起來
   (1分)‧只有在極高的西山上,才可以看得到這種黃昏日落的奇景(1分)‧
  原文:蒼然暮色 …… 至無所見 (1分)
 C由近而遠(4分)
 向四邊遠望,近處則青山白水縈繞;遠方但見天地相接,一望無際(1分)‧
 角度由西山開始,漸次向遠方伸展,視野極為廣闊(1分)‧
原文:縈青遼白 …… 四望如一  (0.5分)
       悠悠乎  …… 不知其所窮  (1.5分)

3. 綜合全文所見,作者在不同的時間,心境也有很大的變化‧試就下列四項說明:(4分)
A 初到永州 : 作者失意於仕途,被貶永州,心中常常憂懼不安 (1分)‧
B 遊西山前 : 作者想寄情山水,藉此排解抑鬱苦悶‧但遊程中雖然喝醉了,夢境仍
                 不得安寧(1分)‧
C登上西山 : 被眼前奇偉的大自然風貌深深吸引,覺得天地的偉大,個人的渺小‧
又感到自己已融入大自然中,平日的抑鬱苦悶一掃而空,人世間的榮辱
得失,再也不放在心上(1分)‧
D遊西山後:  現在才知道人和大自然的共通之處,更感到西山和自己不媚世俗的相同處‧因此這一次的遊歷是極有意義的,是值得為文紀念的(1分)‧


試據《醉翁亭記》解答下列問題:
有關段落 敘述之事 描寫之景 抒發之情
第一段 A (1.5分) D(1.5分) 太守寄情山水之樂
第二段 B(1.5分) 山間早晚及四季的景色 G(1.5分)
第三段 C(1.5分) E(1.5分) 太守與賓客及滁人盡歡之情
第四段 夕陽西下,賓客宴罷而歸,
禽鳥自由自在地飛翔‧ F(1.5分) H(1.5分)
 1. A 醉翁亭之建亭者(0.5分)命名者(0.5分)及亭得名的由來(0.5分)。
   B 醉翁亭周圍(0.5分)的景色(0.5分)及位置(0.5分)。
   C 到山間遊覽(0.5分),領略早晚及四時(0.5分)景色之變化(0.5分)。
   D 山間景色變化多姿(0.5分),遊興亦無窮(1分)。
   E 滁人遊山(0.5分)及賓客宴飲(0.5分)、太守醉倒的情況(0.5分)。
   F 滁人遊山不絕(0.5分)、大守與賓客宴酣(0.5分)的熱鬧情景(0.5分)。
   G 傍晚(0.5分)宴饗散歸(0.5分)及禽鳥自得其樂的情景(0.5分)。
   H 太守(0.5分)與民同樂(0.5分)的情懷(0.5分)。

2.   作者歐陽修描寫『人之樂』有何用意?(2分)『人之樂』與『太守之樂』有何關係?
    (3分)試用自己文句說明之‧
   從『滁人遊山之樂』可以說明滁州人民生活安定,政通人和歐陽修並沒有因被貶而荒廢政務,耽於逸樂(1分)‧『賓客宴飲之樂』則可以證明太守與官民關係良好(1分)‧
  『太守之樂』建基於『人之樂』(分)‧他看見滁州政通人和,因而感到滿足快慰(1分)‧
   所以,『人之樂』與『太守之樂』有因果關係(1分)‧

3.  就寫作技巧而言,醉翁亭記有層層遞進的描寫,試分別引用原文,並加以說明。(5分)
   「環滁皆山也。」(0.5分)歐陽修說滁州四邊都是山。(0.5分)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分)
跟著著意說出西南各山峰,然後在各山峰之中,點出琅琊山。(1分)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再描寫釀泉。(1分)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最後說出醉翁亭在釀泉泉旁。
(1分)這種筆法,是層遞描寫法。

4.   試指出下列兩句所運用的修辭技巧:(1分)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借代   (0.5分)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對偶/雙(複)句對偶(0.5分)

5.   《醉翁亭記》所述山間四季的景色是怎樣的?用自己文句解說。(3分)
    山間四季景色:(每個0.5分,全對3分)
春:野花開放,散發陣陣幽香。夏:美好的樹木長得茂盛,有著濃密綠蔭。
秋: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冬:溪水低淺,河床的石塊露出水面。









試據《醉翁亭記》解答下列問題:(9分)
1. 滁州的山有甚麼特別之處?(2分)
滁州的山的特別之處: 滁州四周被山嶺圍繞而西南面群山的山林景色最是秀美。(1分)西南面群山又以瑯琊山的風景最美,是遊人最愛去的地方。(1分)

2. 琅琊山的遠觀和近貌有甚麼不同?(2分)
琅琊山遠觀:在滁州的西南諸峰中,它的草木最為青秀美,遠遠望去便覺最為突出吸引。(1分)琅琊山近貌:山徑幽深寧靜,潺潺水聲清晰可聞。(1分)

3. 山上有甚麼名勝?(2分)
山上的名勝:釀泉 — 氣勢雄偉,在兩之間傾瀉而下。  (1分)
醉翁亭—高踞釀泉之上,如大鳥振翅欲飛。『醉翁』是當地太守的自號。(1分)

4. 醉翁亭是怎樣得名的?(3分)
醉翁亭得名的由來:『醉翁』二字,本是太守歐陽修的自號(1分)。因為他每次喝酒都會醉倒(1分),年紀又最大(1分),故自號『醉翁』。

試據《始得西山宴遊記》解答下列問題:(16分)
1.  指出下列各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了甚麼作用?(8分)
a.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此句是全文的引子,下文各項內容據此發展,和它呼應。(1.5分)
 解釋:指出自己被貶永州的苦悶心情,因此要寄情山水,便引出下文『普通遊歷』和『登臨西山』兩段文字,而多次遊歷和登西山之後,作者都抒發自
己的感慨,和『恆惴慄』一句前後呼應(0.5分)。
P.4
b.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一句,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過渡句(0.5分),
有總結上文(0.5分), 開啟下文的作用(0.5分)。這一句標誌一般旅遊的結束,而帶出登臨西山的主題(0.5分)。

c.  因坐法華寺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望西山,始指異之』一句可以照應文題『始得』的意思(0.5分),而帶出文章主題『西山』(0.5分)。而『異之』一詞,指出了西山的特點(0.5分),引出了下文對西山的描寫(0.5分)。

  d.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這句話的第一個作用是照應文題『始得』的意思(0.5分),強調這是個新的開始(0.5分)。
   這句話的第二個作用是收束全文(0.5分),指出遊西山的意義(0.5分)。




試據《醉翁亭記》及《始得西山宴遊記》解答下列問題:(9分)
1. 《醉翁亭記》及《始得西山宴遊記》的作者在文章中的處境有何異同?(5分)
  處境相同之處:兩人均被貶官(1分),歐陽修被貶滁州(0.5分),柳宗元被貶永州(0.5分),兩個地方都比較偏僻和落後(0.5分)。
  處境不同之處:歐陽修為政以寬,人民安居樂業,故他能縱情山水,悠閒自適。(1分)柳宗元則自稱『僇人』,被貶四年仍感『恆惴慄』,他登上西山遊覽,目的也只是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1分)。
其境界與歐陽修的寄情山水並不相同。(0.5分)

2.《醉翁亭記》及《始得西山宴遊記》兩文在描寫景物的手法有何不同?(4分)
歐陽修用層層遞進的手法,先寫滁州四周群山環繞,再逐步將焦點集中在醉翁亭上。(1分)
柳宗元則用襯托法,先說自己遍遊永州的奇山異水,襯托後來發現的西山景色的奇特。(1分)
歐陽修又用步移法,以移步換景的平視角度來寫所見的景物;(1分)
柳宗元則用居高臨下的俯視法來描寫西山下的景物。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