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7日星期五

絕版課文〈聽陳蕾士的琴箏〉

試說明作者運用下列各項比喻,來表現琴音那些特別的地方?
a. 西湖的中央(1分):帶出起奏階段(0.5分)琴音輕巧溫婉(0.5分)。
b. 鴻雁在大漠陡降(1分):表現琴音高低變化急驟(0.5分),十分雄壯(0.5分)。
c. 崑崙之顛(1分):
琴音變化多端,由急促至舒緩(0.5分),是琴曲結束前的變奏(0.5分)。              
d. 寂寂的宮闕和飛簷(1分):
這是樂曲的尾聲(0.5分),餘音裊裊,但予人繞樑三日之感(0.5分)。
====================================================================

《聽陳蕾士的琴箏》筆記大綱
重點:以詩歌表現音樂,跨越兩種藝術媒介
著重以文字重現音質、樂器及彈奏動作特點、聽者的感受

內容大意彈奏動作(皆為視覺描寫琴音
1.演奏開始,
琴音初發,
開始帶出意境
出手輕快 (直接描寫)
撫絃從容(借喻
 
---------
2.琴音輕柔舒緩,若隱若現-------起奏,音量細小,音質輕柔,節奏舒緩(全用借喻,兼有視、聽、嗅、觸覺描寫
3琴音稍緩,復歸平靜-------清脆,餘音遠傳(全用借喻,兼用聽覺、視覺描寫)
4指法變化多端抑揚、徘徊、抑按藏摧等多種手法,力度與速度增加(用了直接描寫和明喻)--------
5琴音趨於急促激越------節奏加快,琴音轉為急促高亢(用了借代、擬人、明喻,視覺描寫
6動作繁急,琴音氣勢磅礡前文主要寫「手」,本節更見精細,寫十指急動。(連用三個明喻氣勢比上述情況更盛(用借喻、象徵手法,
視覺描寫)
7動作急驟,琴音紛繁十指進一步加速(直接描寫)有力、抑揚起伏多變 (借喻、明喻夾雜而出,視覺描寫)
8琴音轉慢,音調鏗鏘-------沉穩有力,緩慢而近於平靜,音調清脆雍容(全用借喻,但再以明喻修飾喻體
9琴音驟然停止最後只用單手彈奏,五指急勁地停頓(直接描寫
 
琴音在樂曲結束時清脆一響,然後歸於平靜。(全用借喻,但以明喻再修飾喻體,兼用聽覺、視覺描寫)
10曲終,餘音嫋嫋--------餘音輕柔,漸漸散去、隱沒(皆借喻,兼用視、聽覺描寫)
注意:動作的速度、力度、變化多通過不同動詞以表達
琴音的節奏、速度亦通過動詞表達,音質卻大多通過名詞(喻體)加以表達。
 
意象分析:
水禽、游隼、鷂子、脫兔、驚鷗、鴻雁:皆動作輕巧快捷的生物
漣漪、銀暈、香氣、月光、仙音:輕柔而偏向靜態
涼露、水晶、紅寶石、珍珠、星雲、琉璃瓦:清脆
霜風、西風、大江、驟兩、劍花:氣勢凌厲、急勁
雪、山、冰川、崑崙、大雪山、天河(雲漢、九天):凝定沉穩、氣派不凡
 
描寫演奏者的動作
直接描寫:1.「他的寬袖一揮」

  1. 他左手抑揚,右手徘徊,輕撥著天河兩岸的星輝。(局部而言,「天……輝」本身是借喻琴絃)。然後抑按藏摧。
  2. 十指在翻飛疾走 4.五指倏地急頓
運用借喻:「自西湖……下降」運用明喻:1.「雙手游隼般……翻飛」


2.「十指在急縱疾躍,如脫兔如驚鷗,如鴻雁在大漠陡降」
 


通感
視覺:「月下,銀暈在鮫人的淚中流轉」「把西風從竹林捲起,把木葉搖落雲煙盡斂的大江」聽覺:「涼露輕輕敲響了水月」「水晶和融冰鏗然相撞」
嗅覺:「香氣細細從睡蓮的嫩蕊溢出」
觸覺:「在發光的湖面變冷」
描寫琴音

http://intranet.stmgss.edu.hk/STUDENT/SUBJECTS/chin/content/teaching_materials/s402.htm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一剪梅》《青玉案》《揚州慢》

一. 試據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解答下列問題 : (18分)
1. 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的「笑」,和「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中的「笑」,有何不同?試說明之。(4/70)
答.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的「笑」 :
    這是周瑜(0.5分)談笑風生的笑。(0.5分)
    表達他在赤壁之戰中(0.5分)從容嫻雅,指揮若定的神采(0.5分)。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中的「笑」 :
    這是蘇軾(0.5分)的苦笑 (0.5分) 。若無「苦笑」一詞,不給分。
    他自嘲年紀比周瑜大,但成就遠不及周瑜。  或
他自嘲年紀老大,功業無成。                    (1分)

2. 填充題:14/70  ( a.、b試題見答卷 )  
a. 在蘇軾《念奴嬌》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三句,素被譽為寫景的名句,在寫景角度方面:首先,作者運用虛實互用度方法:「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乃 實  景描寫;「捲起千堆雪」則是作者的 想像  。其次,作者由 高  而寫  低 ,他先描寫 上面的石壁  高聳入雲,再描寫 下面的波浪  拍擊崖岸,洶湧澎湃。最後,作者自 遠 而 近 寫:波濤起伏,洶湧推進,拍擊崖岸時,激起浪花。在感覺效果方面,亂石驚濤,是 視 覺效果;拍岸的濤聲,是 聽 覺效果;激起的浪花如 一堆堆白雪 ,則是 作者 內心的感覺。
b. 下列四段引文體現了蘇軾豪放的詞風:(8/70)
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乙: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丙: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作者在詞的開首即以 甲 (0.5分)句描寫  滾滾長江向東奔流  (0.5分)的壯麗景色,並聯想到千古以來的英雄人物,都隨時間的洪流去世  (1分),氣勢懾人。然後以 乙 (0.5分)句寫景:形象地描寫赤壁 雄偉壯麗 (0.5分)的景象,意境壯闊。再以 丙 (0.5分)句敘事,寫 周瑜 (0.5分)   談笑自若  (0.5分)地在激烈的戰爭中 瞬間取勝 (0.5分),筆觸豪放利落。最後以 丁 (0.5分)句抒情,寫作者明白 人生如夢境般虛幻  (0.5分),把酒  灑向江中  (0.5分),  邀月 (0.5分)共飲,放開  自己功業未成,年華已衰的煩惱  (1分) ,顯示出作者豪放達觀的本色。


P.1


二. 試據《一剪梅》解答下列問題:(18分)
1.  《一剪梅》一詞中所描寫的是甚麼季節?何以見得?(3分)
此詞所描寫的是:秋季(0.5分)。
作者通過室外之景 和室內之景 『玉簟秋』點出秋季。(0.5分)
『紅藕香殘』說的是荷花凋謝之景,明言夏去秋來。(0.5分)
『雁字回時』說的是初秋之際,雁群南飛過冬之事。(0.5分)
『玉簟秋』除了生涼的蓆子表明秋季外(0.5分),句末『秋』字更明顯地道出秋季。(0.5分)

2. 《一剪梅》一詞抒發的是甚麼感情?(1分)作者怎樣具體地表現這種感情?試任舉兩項
說明之。(3分)
  《一剪梅》一詞抒發的是妻子思念遠行丈夫的相思愁苦。(1分)
   作者透過具體事物地表現這種愁苦:
   1.作者先寫自己『獨上蘭舟』,一個『獨』字,具體地把自己孤單無伴的愁苦表現出來。
   2.既感孤單,當然想收到丈夫的音信,可惜只是空等。『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正好將作者那種滿懷希望到失望的心情表露無遺。
   3.接,作者更忍不住說出『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將心中的相思之苦向讀者傾訴。
   4.可惜,『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說明作者飽受相思之苦的纏繞,怎樣也擺脫不了。
  以上四項,任答兩項,每項1.5分,共3分。

3.  試說出作者在蘭舟上和西樓上的所見和所感。(4分)
作者在蘭舟上的所見:作者眼見落花在飄零,流水不斷流逝(1分)。
所感:作者感到自己的青春如落花般逝去,而丈夫也像流水般遠遊在外,
夫妻不能恩愛共處,相思之苦的確愁煞人(1分)。
作者在西樓上的所見:作者佇立樓頭,遙望雲天,見雁群回歸,卻沒有丈夫的
          音信,直到晚上,只見明月照西樓(1分)。
所感:作者思夫情切,盼望來信,可惜只見明月,不見來任,深感失望(1分)。

4.   作者在『紅藕香殘』一句運用了哪些感官去寫景?(4分)
  作者通過視覺、嗅覺和觸覺的感受,點明時間已進入秋季。(1分)
    1.視覺:紅色的荷花開始凋謝,竹蓆顏色光潤如玉。(1分)
    2.嗅覺:荷花的香氣已褪減。(1分)
    3.觸覺:秋天到來,睡在竹蓆上也感到絲絲涼意。(1分)

5.   詞中哪句提及『花』、『水』?(1分)句中的『花』、『水』各比喻甚麼?(1分)
    這句有甚麼寓意?(1分)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提及『花』、『水』。(1分)『花』比喻詞人自己。(0.5分)
『水』比喻遠行的丈夫。(0.5分)
 這句的寓意:這一句表達夫妻分離之苦(0.5分)。她眼見自己的青春日漸逝
而丈夫也像流水般飄泊遠方,二人不能相聚,內心不禁煩悶抑鬱(0.5分)。


P.2


三. 試據《青玉案》解答下列問題:(16分)
1. 《青玉案‧元夕》一詞中的「花」、「星」、「寶馬雕車」、「玉壺」和「魚龍」
各指甚麼?(2.5分)作者寫這些景物有甚麼作用?(2.5分)在這詞中,辛棄疾表達了
自己怎樣的性格?(5分)
「花」: 指花燈 (0.5分)     「星」:指焰火(煙火/煙花)(0.5分)
「寶馬雕車」:裝飾華美的馬車,這裏指遊人。(0.5分)
「玉壺」:指月亮 或 指 走馬燈 (0.5分)
「魚龍」:借代百戲表演 或 魚燈和龍燈 (0.5分)
作者寫這些景物的作用:
作者就花燈、焰火、遊人、月色和百戲表演等各方面,從視覺描寫元夕燦爛熱鬧的盛況(1分)。
詞的上闋著力描寫元夕的繁華熱鬧,目的是反襯下闋所出現的「那人」。(1分)燈市熱鬧喧騰,遊人車馬服飾精致華美,而那人出現之處卻「燈火闌珊」,更突出了那人不慕繁華的形象。(0.5分)
在這詞中,辛棄疾表達的性格:
作者在「那人」身上(1分),寄託了自己不肯趨炎附勢、同流合污(1分),而自甘寂寞、甘受冷落(1分)的孤高性格(1分)。當時辛棄疾因反對君臣上下苟且偷安而屢遭排擠,但他仍堅持愛國抗金的立場,這正是他孤高性格的表現。(1分)

2. 《青玉案》的作者究竟仰慕甚麼人?(1分)作者在尋覓仰慕的人的過程中,心情有甚麼
變化?試引原詞句說明之。(5分)

《青玉案》的作者仰慕的是一個只愛獨處『燈火闌珊處』(0.5分),
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0.5分)。
 作者在尋覓仰慕的人的過程中,心情的變化:
  從『眾裏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三句(1.5分),
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由急切到失望(1分),由失望到興奮(1分)。
若非急切,,作者便不會在人群中找尋『那人』,可惜找尋了千百次也未能碰上她,故此難免失望。正在意興闌珊之際,回頭一看,竟然被作者找到了她,興奮之情溢於言表。(1.5分)

四. 試據《揚州慢》解答下列問題:(18分)
 1. 《揚州慢》的作者如何運用對比突出主題?試舉述一項詳細說明之。(3分)

作者開始即以『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指出昔日的揚州城是一個旅遊勝地
(1分),但及後卻指出這名城現今已成為『空城』(1分),對比之下,突出
揚州城的殘破 (1分)。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亦是一個對比(1分)。過往的揚州路上盡是秦樓楚館,十分繁華熱鬧 (1分);但現在祇見薺菜野麥,一片荒涼 (1分)。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說出杜牧對揚州十分欣賞(0.5分);不過假如他現在重遊此地,定會大吃一驚(0.5分)。透過『俊賞』和『須驚』的對比(1分),突出了揚州殘破的嚴重情況(1分)。
 作者又以杜牧詩句『豆詞工,青樓夢好』,說出昔日揚州城繁華的一面 (1分),但反觀現在『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1分),對比之下,便突出了揚州的殘破荒涼(1分)。
以上各項,任選一汗,最高3分。
P.3
2. 《揚州慢》下片中,哪些句子是作者想像的情況?哪些是作者實際所見?(6分)
作者想像的情況:(3分)
『杜郎俊賞,算至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作者實際所見:(3分)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非原詞句,不給分。有任何錯漏,酌量扣分。

3. 《揚州慢》下片中,作者實際所見的景物營造出甚麼氣氛?哪些景物可以使人感到
這種氣氛?試說明之。(4.5分)
眼前之景營造一種孤寂、荒涼、淒清的氣氛。(1.5分)
   可以點染氣氛的景物:
   二十四橋 (0.5分):二十四橋祇剩下水波蕩漾(0.5分),反映淒冷的月光,四周一片死靜。(0.5分)
橋邊紅藥(0.5分):橋邊紅色的芍藥雖然長得美,卻無人到此賞花(0.5分),可見揚州城清冷荒涼。(0.5分)

4. 《揚州慢》的作者對戰爭的看法如何?詞中的哪些句子可以說明?試加以解釋。(4.5分)
《揚州慢》的作者是反戰的,他對戰爭是深惡痛絕的。(1.5分)
 下列句子可以說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1.5分)
 解釋:(1.5分)
他認為戰爭帶給人民痛苦。試想連那些死物『廢池』、『喬木』也忍受不了戰爭帶來的破壞,一般百姓有感情、有思想,他們又怎能經得起戰爭的摧殘?

我和我的唐山 也許(聞一多) 再別康橋

試根據《我和我的唐山》一課,回答下列問題 :
1 a.  在文中有下雙線的句子中,『土地』指甚麼地方?(1分) 『他』是誰?(1分)甚麼事
       值得『歌』和『泣』?(4分)為什麼生活要將那一片土地交給『他』?(2分)
    『土地』指發生了大地震的唐山 (1分)‧
『他』指作者(0.5分),以及無數像他當年一樣年輕的救災隊成員‧(0.5分)
   『歌』即歌頌(0.5分)‧大地震的傷者及死難者家屬堅強不屈的鬥志(0.5分)‧救災人員的
忘我無私的精神(0.5分),以及發生災難時人與人間的關懷互助(0.5分),都值得歌頌‧
   『泣』即流淚(0.5分)‧唐山於一夜之間變成廢墟,死傷無數(0.5分),無數美滿家庭被
粉碎(0.5分),令人傷心落淚(0.5分)‧
    唐山在地震過後變成一片廢墟(0.5分),救災(0.5分)及重建的工作(0.5分)便落在那一些如
作者一般的年輕人身上(0.5分),所以作者說:『生活要將那一片土地交給了他』‧

b. 作者兩次到唐山的目的 ( 2分) 和感受(4分)有何不同?試分別說明‧
作者兩次到唐山的目的:
十年前:作者隨上海救護隊參與抗震救災工作‧(1分)
    十年後:作者為蒐集唐山大地震的資料撰寫畢業論文而再到唐山‧(1分)
    作者兩次到唐山的感受:
    十年前:作者目睹堆滿屍體的廢墟、住在小棚子裡的災民和數百名孤兒要轉移他鄉等
(0.5分),當時他認為人命和財產的損失便是『災難』(0.5分),感到自己像在
一夜間長大了(0.5分),但卻沒有理解生活的底蘊(0.5分)‧
    十年後:作者覺得自己比那廿四萬蒙難者和地震後的生還者幸運得多(0.5分)‧
他第一次從災難的角度觀察自己的民族,體會到這次大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
最慘重的一次(0.5分)‧作者亦感到唐山人民經得起考驗(0.5分),有堅強克服
自然災害的崇高品質(0.5分)‧

2. 『除夕的唐山,光明和黑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句中的『光明』和『黑暗』
各指甚麼? (3分)
    『光明』:指唐山於大地震後新建區的燈火輝煌‧(1分)
『光明』兩字,更象徵新建區充滿生氣和希望‧(0.5分)
『黑暗』:指那些尚未推倒的『防震棚』裡,只有暗暗的燈光‧(1分)
『黑暗』兩字,象徵十年前的大地震使這地方陷於死亡和絕望之中‧(0.5分)

3. 錢鋼在課文中先後提及老白楊樹及老柳樹–它們代表甚麼?(1分) 作者借這兩種樹木
分別抒發了甚麼感情?(4分)
  作者借老白楊樹及老柳樹代表親眼目睹及經歷唐山大地震的人民‧(1分)
  老白楊樹:作者借寫它的樹根為生死者傳遞音訊(0.5分),抒發生者思念埋在地下的
死者的感情 (1.5分)‧
  老柳樹  :作者借寫它在爆竹聲中沉思歷史(0.5分),抒發人們至今仍追思十年前的大地震(0.5分),即使在春節(0.5分),仍難以愉快地一家團聚(0.5分)‧

4. 試分析這段文字從哪幾方面來渲染淒涼的氣氛。(2分)
這段文字從光、影、聲音、眼神、動態的描寫來渲染淒涼的氣氛。
以上五項,任答四項,每項 0.5分,最高2分。
              這段文字是寫每年唐山大地震忌日,人們祭祀在地震中死去的親人的場面。文中從光、影、聲音、眼神、動態渲染出淒涼的氣氛:凌晨時分,天色幽暗,街上人影晃動,就像幽靈一樣;在寂靜中,暗紅的火光在晃動,這是「光」和「影」。火光映出人們悲傷的眼神,紙灰在空中飄浮,老人喃喃地低訴,這是「眼神」和「聲音」。紙灰飄飛,落在老人的鬢角,這是「動態」。
試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 (4%)
  a.   紙灰在霧中飄浮著,它們是孩子眼中一隻隻神奇的黑色蝴蝶‧  暗喻 (1%)
a.    還有你,老軍人劉祜,我在你那冷清清的家裏坐著‧   呼告  (1%)
c.   所有骨灰盒上的照片,那一雙雙眼睛都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  反復  (1%)
  d.  我會突然聽到自己的腳步又重新踏上昔日廢墟上的聲音,聽到那些埋在地殼深處的
二十四萬活生生的靈魂的氣息,他們詛咒、叫喊、哀求和呻吟‧  示現  (1%)

---------------------------------------





許、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一詩的作者描寫的景物,部分運用了象徵手法,請你細讀以下詩句: 
i.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ii.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iii. 不帶走一片雲彩
句中所提的「彩虹」、「星輝」和「雲彩」,究竟象徵甚麼?(2分)  
作者描寫彩虹似的夢、斑斕的星輝和雲彩這些美麗的意象,其實都是用以象徵他在康橋多彩多姿的生活 (1分)。這些生活的回憶,就像彩虹、星輝和雲彩一樣美麗,使他深深懷念。(1分)

作者藉描寫康橋的美麗景色抒發甚麼感情?這是哪種抒情手法? (3分)
作者藉描寫康橋的美麗景色,抒發他對康橋的景色極度留戀,(1分)
以及對在康橋的生活深深懷念 (1分)。這是借景抒情手法。(1分)

怎樣看出《也許》是一首悼念詩?(6分)
  從副題看:「葬歌」點明這首詩與死亡有關。(1分)
  從內容看:
  詩中重複以「睡」字暗示「你」已死去。(1分)
  以夜鷹、青蛙、蝙蝠、松陰等景物,暗示「你」睡在郊野的墓地。(1分)
  寫「你」睡在陽光、清風都不到的地方,暗示「你」長眠地下,與地面世界隔絕。(1分)
  寫「你」聽到蚯蚓翻泥、草根吸水的聲音,暗示「你」埋葬在泥土中。(1分)
  給「你」蓋黃土,燒紙錢,寫的是下葬時的情景。(1分)


聞一多的愛女立瑛不幸早夭,在詩中他盡量掩藏自己的傷感,將悲哀化成憐愛祝福;
   他為甚麼要這樣做?(2分)
聞一多在《也許》一詩中,不說女兒死了,只說她睡了(0.5分)。因為作者不想接受女兒死去的事實(0.5分),因此把悲傷的場面寫成寧靜溫馨,以減輕自己的傷痛(0.5分),並表現對不幸早夭的女兒的關懷愛護(0.5分)。

我看大明湖 店鋪(西西)

一. 試據《 我看大明湖 》一課,解答下列問題:  36分
1. 大明湖因《老殘遊記》而聲名大噪,但不少人卻認為「讀了《老殘遊記》去遊大明湖,一定會感到失望或幻滅。」試回答下列兩問 :
a. 想看大明湖的美景,梁容若提出了甚麼辦法?  (8分)
百花堤是有花的。(0.5分)只要從蘆葦縫裡窺看,(0.5分)便可以看到花海。(0.5分)
歷下亭確實有很多名士。(0.5分)因為從大明湖所見的對聯匾額、書籍文獻(0.5分)
都是唐、宋以來的名人才子的傑作(0.5分)。可知濟南名士多並不是空話。
要看大明湖的全貌,(0.5分)必須待秋冬蘆荷枯後,到北極閣或城頭馬路上看;(0.5分)
要看大明湖光明如鏡(0.5分),也要秋冬蘆荷枯後,到千佛山頭興國寺的敞廳遠眺,
或是坐飛機往下看(0.5分)。
要看鵲華秋色(0.5分),必須在天高氣清的日子裏看(0.5分)。

b.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哪種說理方式?(1分)用這種說理方式有甚麼好處(3分)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先破後立(先抑後揚)的說理方式。(1分)
作者為了介紹大明湖的景色,首先駁斥別人的論點,指出遊人欣賞大明湖時的錯誤,
(0.5分)然後才說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大明湖美麗之處。(0.5分)
這種說理方式,可使論點清晰,見解更具說服力,從而突出文章的主題。(2分)

2. 本文善於舉例說理。試指出作者利用哪些例子,以說明下列各項 :
a. 一般人遊覽大明湖既不注意時間,也不注意地點。(2分)
在歷下亭找千佛山的倒影(1分)在滿天雲霧裏看鵲、華秋色(1分)
         
b. 「濟南名士多」並不是空話。  (3分)
   湖邊的圖書館有大量的古物文獻/羅漢堂擺古雕繪/羅泉樓陳列歷代貨幣/
張公祠、匯泉寺滿屋都是碑帖字畫/(任選其一,1分)
畫舫、亭台祠廟裏有雅緻的對聯匾額,還有出自唐、宋名家和明、清才子的
題壁聯語。(1分)
杜甫、李北海、曾子固、蘇子由都在此處吟過詩或寫下文章/李清照、張養浩
住在湖附近/當地詩人學者李滄溟、周書昌、王漁洋、馬國翰都寫下歌頌明湖
的詩歌。(任選其一,1分)

c. 大明湖是有用處的。   (2分)
     1. 大明湖是水田的一種,年年出藕、出魚、割蘆葦、收香稻,產量多,價值高。
     2. 白蓮花長到五六尺高,大條的藕又脆又甜。圓圓的蓮子,又飽滿,又有分量。
      (以上每點1分,共2分)

3. 本篇『以物喻人』,作者曾說『大明湖是山東人的象徵』,我們如何能從大明湖的特徵
窥見山東人的性格特徵 ?(9分)
大明湖四面環境幽靜(0.5分),動物禽鳥安詳而不作聲,也沒有人為的喧鬧(0.5分),但又是一個景色優美,遊人愛到的地方(0.5分)。這正與山東人慎言、寡言(0.5分)、『厚重裏有瀟灑』(0.5分)的性格相似(0.5分)。
大明湖有很多古樸的建築物,圖書館藏有不少金石古物文獻(0.5分),碑帖字畫和對聯匾額隨處可見(0.5分),歷代名人才子歌頌大明湖的詩歌也隨處讀到(0.5分),文化氣息極重,顯出一派靈秀之氣(0.5分)。這正與山東人富於心思、長於藝術
(0.5分)、『純樸裏有靈秀』的表現(0.5分)。
P.1
   大明湖是水田的一種(0.5分),年年出藕、出魚(0.5分)、割蘆葦、收香稻(0.5分),產量多,價值高(0.5分)。這正是山東人(0.5分)『平凡裏有器用』的性格表現
(0.5分)。

4 a.《我看大明湖》作者提及了哪些齊魯先哲的名言?試任選三項回答。(3分)
為什麼他說這些名言和大明湖的德性有一脈相通的地方?(3分)
先哲的名言 : 「訥於言而敏於行」(1分)、「惡乎佞者」(1分)、
「多言多敗」(1分)、「吉人之辭寡」(1分) 。(任選3項作答,每項1分)
一脈相通 : 齊、魯先哲的名言,要人們說話謹慎小心,這是安靜、含蓄的特徵 (2分);
    以下任選 1 項作答:
「惡乎佞者」:厭惡花言巧語的人(1分),正是樸素的特徵(1分)    或
「敏於行」:要求人們注重實際(1分),正是大明湖「有用處」的特徵(1分)
可見兩者有一脈相通的地方。

b.  作者為什麼在文中提及其他湖泊?(2分)
因為其他湖泊的實用價值都比不上大明湖  (0.5分),作者是借它們來襯托(0.5分)大明湖的經濟價值 (1分)。

二.試據《 店舖 》一課,解答下列問題:  35分

1. 作者怎樣透過聲音、人物活動、街上的雜物三方面,表現古老店舖所在的街道
是古老和偏僻的? (8分)

聲音:1. 電車已是揠種古老的交通工具,現在連電車也駛不進來,只能聽到遠處街道上的
電車鈴聲,可見小巷的古老、偏僻。   (1分)
      2. 在這些街道上只能聽見推動木頭車殼拓殼拓的聲音。   (1分)
人物活動:1. 一些肩上搭布條的苦力蹲著進食。   (1分)
          2. 一些穿著圍裙的婦女在捲紙煙。       (1分)
          3. 一名和尚提一束白菜走過。         (1分)
街上的雜物:1. 街道的角落,隨意堆放層疊的空蘿和廢棄的紙盒。  (1分)
        2. 牆邊靠擔挑和繩子。             (1分)
        3. 偶然有一輛人力車閒放在行人道上,車夫坐在車上打盹。(1分)

 2. 作者對下列事物產生了怎樣的聯想? (6分)
       a. 麵粉袋 :麵粉袋上印有枝葉茂盛的樹和菜蔬(0.5分),令作者想到
可以用來縫製一件舒適的布衫(1分)。
       b. 藥瓶 :藥瓶上的名字(0.5分),令作者想到如果把它們編排起來,
就會像一部古典的畫冊。(1分)
       c. 玻璃  :玻璃令作者想到像海灘般清潔、澄明、可愛。(1.5分)
     d. 酒  :酒令作者想起水滸人物;『先來四白干哪!』(1.5分)

    3. 文章的最後一段說:『如果有時間 …… 到每一條橫街去逛,就看每一間店,
店內的每一個角落以及角落裏的每一隻小碗,甚至碗上的每一抹灰塵。』
a. 這段文字綜合運用了哪三種修辭方法? (3分)
       這段文字綜合運用了:頂真(1分)、層遞(1分)及誇張(1分)三種修辭方法。

P.2


b. 為什麼碗上的灰塵也值得細心去看?   (3分)
碗上的灰塵也值得細心去看的原因:
    1. 灰塵其實是指店裏的一點一滴,即使是細小平凡,但也有觀賞的價值。(1.5分)
    2. 我們可以從『灰塵』中知道店舖發展的歷史痕跡,從而了解人類歷史的進程。(1.5分)

    4. 綜合全文,可見作者對古老的店舖存有怎樣的感情?試各舉一例說明。 (6分)
      作者對古老的店舖的感情:
1. 鍾愛(1分):
1. 作者覺得古老店舖古老、有趣,充滿傳奇色彩,決心去看它們。
    2. 作者從(外貌、內容、氣味、顏色、聲音、名字)不同的角度細細研究店舖的特色。
    3. 作者認為這些店舖的每一個角落、每一件貨品,甚至每一粒灰塵,也值得細看,
        足以令我們消磨許多個下午。
       (以上3例任選其1,最高1分)
     2. 惋惜(1分):
       1. 當年流行的時髦事物,隨時間的流逝,現已變得不合潮流了。
       2. 由於人們改變了飲食習慣,使製餅技術也受淘汰。
3. 所有富傳統色彩的店舖將被取代,作者感到十分可惜。
       (以上3例任選其1,最高1分)
     3. 無奈(1分):那些層數較少、有歷史價值的樓房,將要被有電梯設備的高樓
取代。(1分)
   
    5. 下面的句子運用了哪項相同的修辭方法?並分別說明這項修辭方法的作用。(5分)
       甲.『這邊的一列店陰暗而神秘 …… 。』『那邊的一間藤器店是開朗的 …… 。』
       乙.『當大街上林立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我們會在巨大玻璃的反映中看見一些
            古老而有趣、充滿民族色彩的店舖在逐漸消隱。』
       下面的句子都運用了『對比』法。(1分)
        甲句通過對比,讓讀者清楚地知道店舖有不同的外貌和擺設(1分):
一些是擺放得較隱閉的(0.5分);另一些則擺放分明,盡露眼前(0.5分)。
        乙句通過對比,可以指出一些古老而有趣(0.5分)、充滿傳奇色彩的店舖(0.5分),最終會隨時代的變更(0.5分),被現代的建築物取代(0.5分)。

    6. 本文所介紹的店舖有詳略之分。試說出作者詳寫和略寫的部分和原因。 (4分)

1. 詳寫古舊、傳統的店舖;略寫現代化的建築物。(1.5分)
2. 詳寫傢俬店、藤器店、酒舖,略寫臘鴨店、賣雜物及縫旗的攤檔(舖子)。(1.5分)
     原因:希望突出一些較具傳統色彩和民間藝術色彩的店舖。(1分)

白先勇〈驀然回首〉

1. 作者在下列地方都生活了一段時間‧試說出在這些地方,作者思想上有甚麼改變?
a建國中學(2分):他在這兒遇到李雅韻老師(0.5分)‧李老師替他啟開了中國古典文學之門,使他首次窺見中國之偉大莊嚴(0.5分)‧李老師又鼓勵他投稿,結果刊登了(0.5分),使作者萌生了『作家夢』(0.5分)‧
b成功大學(2分):作者在這兒讀了一年水利工程系,發覺自己對工程完全沒有興趣(0.5分),反而『作家夢』卻越來越強烈(0.5分)‧他於是決定『棄理從文』(唸文科)(0.5分),轉讀外文系(0.5分)‧
c芝加哥(2分):在美國第一年,因為喪母之痛,使他方寸大亂,完全不能下筆寫作(0.5分)‧在密西根湖邊他頓悟(0.5分),自覺無復少年情懷,人生一切要自己擔當,心境突然澄明清澈(0.5分)‧以後便積極面對人生,努力工作(0.5分)‧
d愛我華工作室(2分):了解到小說技巧不是雕蟲小技(0.5分),而是表現偉大思想主題的基本工具(0.5分),於是創作態度嚴謹了(0.5分),不再只為完成一己的『作家夢』(0.5分)‧
e紐約(2分):看到一套中國近代歷史片,見到中國的苦難,激動得不能自己(0.5分),深深感到國破家亡的徬徨(0.5分)‧去國日久,文化鄉愁日深,使他覺悟到自我的價值(0.5分)‧此後創作方面和有所改變,不再單從自己出發,而是將自己的個人與歷史時代結合起來(0.5分)‧

2. 本文在結構方面,用了順敘法還是倒敘法?試說出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本文運用了倒敘法 (1分) : 文章開始便說出自己因為出版舊作,而引起對從前的回憶。
(1分)下文自敘述老央講故事,一直到寫成《紐約客》、《臺北人》,依次把往日的創作過程介紹出來。(1分)  先寫結果,後寫前因,所以是倒敘法。(1分)

3. 文章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插敘法的?試舉述兩個例子。(2分)
本文的插敘 : 以上4項,任答2項,每項最高1分。
甲、 在介紹廚子老央時,加上了嘉陵江水災、家中花園夜宴的插敘。
乙、 介紹李雅韻老師對自己的影響中,加上了李雅韻老師的生平事跡。
丙、 敘述夏濟安先生對自己的幫助之中,加插了夏濟安先生的心路歷程。
丁、 敘述母親逝世對自己的打擊當中,加入了母親的生平事跡。

4.  一篇內容豐富、結構複雜的文章,通常會綜合運用 :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及說明等
表達方式。試說出下列各句分別用了哪一種表達方式?(4分)
甲. 老央一逕裹他那件油漬斑斑,煤灰撲撲的軍棉袍,兩隻手指甲裏烏黑盡是油膩,
一進來,一身的廚房味。
乙. 雅韻老師生長北平,一口純正的京片子,唸起李後主的虞美人,抑揚頓挫。
丙. 我研讀過的偉大小說家,沒有一個不是技巧高超的,小說技巧不是「雕蟲小技」,
丁. 而是表現偉大思想主題的基本工具。
戊. 頭一年在美國,心境是蒼涼的,因為母親的死亡,使我心靈受到巨大無比的震撼。
  甲 描寫  (1分)   乙 記敘  (1分)   丙 議論  (1分)   丁 抒情  (1分)

5. 本文以哪兩篇小說作結?(2分)本文以《紐約客》(1分) 及《臺北人》(1分) 兩篇小說作結。
6. 作者說 :「出國前我寫的小說大部分都嫩得很。」他所說的「嫩」包括哪幾方面?
(4分)在同一段中,作者介紹了哪兩篇小說的寫作背景?(2分)

他所說的「嫩」包括 :
  他當時還在嘗試的階段。(1分) 作品形式不完整。(1分) 情感太露,不懂得控制。(1分)
  主題太狹窄,不過是生老病死等人生基本現象。(1分)
  在同一段中,作者介紹了下列兩篇小說的寫作背景 :《玉卿嫂》(1分) 及《寂寞的十七歲》(1分)。
人物的『對話』,可以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試根據以下的對話,分別說出說話人的心態
和性格特徵‧(5分)
a. 『昨天講到哪裡了,五少?』 (老央)
 老央每天都到作者病房中講故事,說話時語氣謙恭有禮‧可見他是個盡忠職守的人,
對白先勇一家,有相當深厚的感情‧(1分)
b. 『你這樣寫下去,二十五六歲,不也成為作家了?』  (李雅韻)
 她誨人不倦,對學生多加鼓勵和支持,是一位好老師‧(1分)
c.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父親)
 白崇禧將軍對兒子很關心和愛護,關心兒子的升學問題‧(0.5分)
腦海中有『文史為下』的通俗想法‧(0.5分)
d. 『隨他罷,『行行出狀元』‧』 (母親)
 她對於兒子能回到家中,表現得十分高興,即使兒子選讀『最沒出息』的文學系,
也不介意(0.5分)‧這句話充分表現了慈母的情懷(0.5分)‧
e. 『你的文字很老辣,這篇小說我們要用,登到文學雜誌上去‧』
 時常表現出對學生的支持和鼓勵(0.5分),可見他是一個勇於提攜後進的人(0.5分)‧

作者少年患病,這對他的生活和興趣發展有甚麼影響?(3分)
     作者少年患上肺病,必須與人隔離,連家人親戚也少接觸1分,於是他便得過一段十分寂寞的生活。這時期的唯一娛樂就是聽廚子老央說故事(1分),
這樣便培養出他後來愛上看小說的興趣。(1分)



上面各段引文在記事的寫作手法上有何不同?試分別說明這四段文字在補充或交代內容上的作用。(6分)
甲段文字:「插敘法」(0.5分)。
插敘嘉陵江水漲事件(0.5分),抒發作者在病中的複雜心情。
 乙段文字:「補敘法」(0.5分)。
補充說明(0.5分)作者投考外文系,而不投考中文系的原因(0.5分)。
 丙段文字:「補敘法」(0.5分)。
補充說明夏濟安老師(0.5分)能對浪漫主義的弊端認識得那樣深刻的原因(0.5分)。
 丁段文字:「插敘法」(0.5分)。插敘觀看中國歷史片一事(0.5分),抒發作者身在異鄉對家國的感情,並說明作者部分小說的創作背景 (0.5分)。



說明甲段引文所運用的抒情手法,並指出其所抒發的感情。( 2分)
  這是借事抒情的寫作手法 (0.5分)。作者藉嘉陵江漲大水的事情,說明自己
在病中與死神交戰的處境 (0.5分)正好與江上的災民掙扎求存相似 (0.5分),
抒發他對生命的消亡的焦慮 (0.5分)。

下列哪些是白先勇出國後的作品?(1分)
《玉卿嫂》、《芝加哥之死》、《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金大奶奶》、《我們看菊花去》
出國後的作品:《芝加哥之死》(0.5分)、《紐約客》(0.5分)。

試說明《玉卿嫂》、《寂寞的十七歲》兩篇小說的創作靈感,以及《芝加哥之死》的
寫作背景。(6分)
  《玉卿嫂》的創作靈感來自作者的姐姐從前的一位褓姆(0.5分),她人長得很俏,喜歡戴白耳環
(0.5分),後來跟她的乾弟弟同居(0.5分)。作者雖然沒有見過那褓姆,但他覺得戴
白耳環的那樣一個女人,愛起人來一定死去活來,(0.5分)於是寫了《玉卿嫂》。

《寂寞的十七歲》的創作靈感來自作者的一位親戚(0.5分),他在學校功課不好,在家中沒有地位,非常孤獨寂寞(0.5分),常常自己跟自己打假電話(0.5分)。作者認為那男孩一定是寂寞得發昏才如此的自言自語,於是便以他的事為素材,寫成《寂寞的十七歲》(0.5分)。

《芝加哥之死》是作者到了美國後第二年寫成的(0.5分)。初到美國,他因喪母之痛,加上環境遽變,無心寫作(0.5分)。直到當年的耶誕,他在芝加哥的密西根湖畔散步,突然頓悟,驟然感到自己的心智成熟了不少(0.5分)。他返回愛我華作家工作室後便重新振作起來,寫了《芝加哥之死》(0.5分)。

試指出作者出國後 ,作品的題材、主題和寫作技巧的特色。(3分)
    作者出國後 ,作品的題材、主題的特色:
    多以離國的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及心境為主要題材 (0.5分);
主題多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追尋和反省 (0.5分)。
作者出國後 ,寫作技巧的特色:
作者深受《小說技巧》一書的啟發(0.5分),認識了小說的兩種基本技巧──戲劇法及
敍述法(0.5分)。他明白到敍述和對話在小說中的比例和安排的重要(0.5分)。他也認識到
小說技巧不是雕蟲小技,而是表現偉大思想主題的基本工具(0.5分)。



發展階段
創作歷程
閱讀範圍
一.童年
1.A興趣)階段。 2. 從中吸取了營養。3.聽(B老央)講(C故事),對(D小說)發生興趣。
1. 聽的是(E中國通俗小說)。
2. 閱讀的第一本是
F薛仁貴征東)。
二.小學中學
1.在(G小說)中吸取了營養。
2.開始嘗試(H創作)和(I投稿)。
3.在此時萌生了(J『作家夢』)。
1.K武俠)小說:《(L蜀山劍俠傳)》
2.近代文藝小說:《(M家、春、秋)》
3.N中國古典)小說:《(O紅樓夢)》
4.P翻譯)小說:《(Q簡愛)》
三.大學
1.入(R外文)系就讀。2.發表第一篇名為(S金大奶奶)的(T正式小說)。3.和同學(U創辦雜誌),正式開始
V創作生涯)。
開始了對(W西洋文學)的熱愛。
四.國外生活
1.備受(X生離死別)及(Y文化鄉愁)的沖擊。2.Z思想)成熟了,作品的(AA主題)也較(BB深刻)。
3.在(CC愛我華工作室)學習,對小說有(DD更深的認識)。
1.EE西洋)文學
2.FF創作)理論:《(GG小說技巧)》
3. 中國(HH歷史)、(JJ文學)書籍

敬業與樂業+蘇洵六國論(2)

根據《敬業與樂業》回答下列問題:
1.甚麼是「天地間第一等人」?甚麼是「天地間第一等苦人」?(2分)
2.以下是作者所引用的一些古人的話,試指出作者分別借這些話說明甚麼道理。(3分)
(1)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2)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3)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 甚麼是敬業?朱熹對「敬」是怎樣解釋的?作者是怎樣解釋的?(4分)
4. 作者說:「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你同意他的說法嗎?試從日常生活中舉出實例,談談你的體會。(3分)
根據《六國論》回答下列問題:
5. 六國之中,有「賂秦」和「不賂秦」之分,哪些國家是「不賂秦」的?(1分)不賂秦的國家為甚麼終於也被秦所滅?試從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分別說明。(8分)
        6. (1) 作者寫《六國論》,目的在借古諷今。作者借「古」的甚麼事?諷諭「今」的甚麼事?(2分)
(2)試解釋下列句子中註有▲的詞語在句中的意義:(2分)
1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3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
4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1 天地間第一等人: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的人。(1分)
天地間第一等苦人:終日閒游浪蕩,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擺在哪裡才好的無業游民。(1分)
2 (1) 說明有正當職業的重要。(1分)
(2) 說明對工作忠實專一是敬業的態度。(1分)
(3) 說明樂業的人能體現人類理想的生活態度。(1分)
3 凡是熱愛自己的職業,對職業認真負責,全力以赴、專心致志、毫不旁騖地去做的,便是敬業。(1分)
朱子對「敬」的解釋是:「主一無適便是敬」。(1分)
作者解釋說:「凡做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無騖,便是敬。」他認為「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1分)
4作者說:「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就是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苦樂觀。
有些人從苦中求樂,以苦為樂,堅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譬如登山,要爬上一個懸崖談何容,易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多體力,而且一不小心,可能會摔個粉身碎骨,危險極了。但是對於登山健兒來說,登山的「苦」恰恰是一種「樂」。當他以堅強的意志戰勝一切困難,登上山巔後,他會覺得天更寬,地更廣,天跟他更接近了,太陽向他微笑,雲彩為他起舞;他又一次用信念、力量和汗水,換來了快樂。
有的人恰恰相反,生下來就想吃現成,一切最好唾手何得。就算一般人認為快樂的事,他們也覺得辛苦:你說唱歌快樂嗎,他說唱歌費勁;你說早上跑步能鍛鍊身體嗎,他說跑步會流大汗,還是睡覺舒服等等。一個人奴果沒有正確的苦樂觀,甚麼事情也做不來。
5六國之中,齊、燕、趙是不賂秦的。(1分)
不賂秦的國家終於也被秦所滅,原因是:
(1) 直接原因:
a 齊:齊與秦結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到五國被秦所滅後,齊也逃不了亡國的厄運。(2分)
b 燕:燕本以武力抗秦為國策,但太子丹時派荊軻刺秦王失敗,結果加速了燕國的滅亡。(2分)
c 趙:趙與秦五戰,二敗三勝,但後來趙王誤信讒言,殺了良將李牧,自毀棟樑,招致滅亡。(2分)
(2) 間接原因:當賂秦的國家相繼破滅後,不賂秦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的支援,變得勢孤力弱,無法獨力抗秦,最後終於被秦擊破,以致滅亡。(2分)
6 (1) 作者借戰國時六國因賄賂秦國而招致滅亡的史事,諷刺當時北宋執政者向契丹和西夏輸納銀絹,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2分)
(2) a 其實:它的實際數目。(0.5分)
b 祖父:祖輩和父輩。(0.5分)
c 智力:智謀和力量。(0.5分)
d 故事:先例、舊事。(0.5分)

《始得西山宴遊記》及《醉翁亭記》

試據兩課,解答下列問題: ( 10分)
1. 兩篇都是『記』,在體裁和作法上,兩篇有甚麼相似的地方?(4分)
 兩篇都是『記遊』的文章(1分),『記』的主要目的在借事抒懷而不在事物的本身(1分)‧
因此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對西山的準確位置、高度,在山上怎樣宴遊等,作者一切略述,重點放在由西山所引發的體會(1分)‧
    《醉翁亭記》也沒有實介紹醉翁亭,甚至亭子有多少層高,木造的還是石建的,作者也一律不寫,將重點放在由醉翁亭所引發的人生體會上(1分)‧

2. 試就下列三項,說出兩個作者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A   人生際遇,個人心境(2分) :
   相同處:柳宗元和歐陽修同樣失意於仕途、被貶外放(0.5分);
柳宗元被貶永州,歐陽修被貶滁州(0.5分)‧兩人心情同樣苦悶不安(0.5分)‧
   不相同處:柳宗元直言『恆惴慄』,歐陽修則間接表現他『蒼顏白髮,頹然乎其中』
             的抑鬱(0.5分)‧
B 遊程中的活動(2分)
  相同處:除了觀賞山水外,兩人都喜歡飲宴,喝很多酒,還常常喝醉(1分)‧
  不相同處:歐陽修在遊程中的活動比較多,他和賓客會捕魚摘野菜,準備食物;
在飲宴中還會投壺下棋,十分熱鬧;柳宗元就沒有其他的活動了(1分)‧
 C 遊程中最大的樂趣 (2分)
      相同處:兩人都在欣賞山水之餘,體會到人生的問題,因此感到旅遊的樂趣(1分)‧
      不相同處:柳宗元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大,人類的渺小,因此毋須再牽掛個人的榮辱得失‧那是個人的問題,比較有局限性,而且比較消極(0.5分)‧
歐陽修體會到與民同樂的至樂,他因為自己施政有成就,達致民豐物阜而高興‧那是一種偉大的情操,有積極的意義(0.5分)‧

二. 試據《始得西山宴遊記》,解答下列問題:( 24分 )
1. 試引錄文中作者自喻的句子。(2分)並解釋此句的寄意。(2分)
文中作者自喻的句子 :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2分)
    此句的寄意 :西山屹立於群山之中,壯麗偉大。他以西山自喻,群山比喻世俗的人,
                用西山『不與培塿為類』,比喻自己不與同流合污的情操。(2分)

2.  作者分三個角度寫在西山上所見的景物,試就下列三方面,引原文說明:
A 俯瞰山下(7分):
 因為西山地形高峻,坐在山上,附近幾個州郡的景物,全都在作者的腳底下(1分)‧
 所有景物全都縮小了,高山變成小土堆,深谷變成小洞穴(1分)‧
 幾千里遠的地方,在高處望下去,變得只有尺寸的距離,因此所有的景物都可以
 一覽無遺(1分)‧
原文:其高下之勢 …… 莫得遁隱。(4分)
 B由遠而近(3分):  
   太陽下山,蒼茫的暮色由遠方一直蔓延到身邊,整個大地也由遠至近漸次昏暗起來
   (1分)‧只有在極高的西山上,才可以看得到這種黃昏日落的奇景(1分)‧
  原文:蒼然暮色 …… 至無所見 (1分)
 C由近而遠(4分)
 向四邊遠望,近處則青山白水縈繞;遠方但見天地相接,一望無際(1分)‧
 角度由西山開始,漸次向遠方伸展,視野極為廣闊(1分)‧
原文:縈青遼白 …… 四望如一  (0.5分)
       悠悠乎  …… 不知其所窮  (1.5分)

3. 綜合全文所見,作者在不同的時間,心境也有很大的變化‧試就下列四項說明:(4分)
A 初到永州 : 作者失意於仕途,被貶永州,心中常常憂懼不安 (1分)‧
B 遊西山前 : 作者想寄情山水,藉此排解抑鬱苦悶‧但遊程中雖然喝醉了,夢境仍
                 不得安寧(1分)‧
C登上西山 : 被眼前奇偉的大自然風貌深深吸引,覺得天地的偉大,個人的渺小‧
又感到自己已融入大自然中,平日的抑鬱苦悶一掃而空,人世間的榮辱
得失,再也不放在心上(1分)‧
D遊西山後:  現在才知道人和大自然的共通之處,更感到西山和自己不媚世俗的相同處‧因此這一次的遊歷是極有意義的,是值得為文紀念的(1分)‧


試據《醉翁亭記》解答下列問題:
有關段落 敘述之事 描寫之景 抒發之情
第一段 A (1.5分) D(1.5分) 太守寄情山水之樂
第二段 B(1.5分) 山間早晚及四季的景色 G(1.5分)
第三段 C(1.5分) E(1.5分) 太守與賓客及滁人盡歡之情
第四段 夕陽西下,賓客宴罷而歸,
禽鳥自由自在地飛翔‧ F(1.5分) H(1.5分)
 1. A 醉翁亭之建亭者(0.5分)命名者(0.5分)及亭得名的由來(0.5分)。
   B 醉翁亭周圍(0.5分)的景色(0.5分)及位置(0.5分)。
   C 到山間遊覽(0.5分),領略早晚及四時(0.5分)景色之變化(0.5分)。
   D 山間景色變化多姿(0.5分),遊興亦無窮(1分)。
   E 滁人遊山(0.5分)及賓客宴飲(0.5分)、太守醉倒的情況(0.5分)。
   F 滁人遊山不絕(0.5分)、大守與賓客宴酣(0.5分)的熱鬧情景(0.5分)。
   G 傍晚(0.5分)宴饗散歸(0.5分)及禽鳥自得其樂的情景(0.5分)。
   H 太守(0.5分)與民同樂(0.5分)的情懷(0.5分)。

2.   作者歐陽修描寫『人之樂』有何用意?(2分)『人之樂』與『太守之樂』有何關係?
    (3分)試用自己文句說明之‧
   從『滁人遊山之樂』可以說明滁州人民生活安定,政通人和歐陽修並沒有因被貶而荒廢政務,耽於逸樂(1分)‧『賓客宴飲之樂』則可以證明太守與官民關係良好(1分)‧
  『太守之樂』建基於『人之樂』(分)‧他看見滁州政通人和,因而感到滿足快慰(1分)‧
   所以,『人之樂』與『太守之樂』有因果關係(1分)‧

3.  就寫作技巧而言,醉翁亭記有層層遞進的描寫,試分別引用原文,並加以說明。(5分)
   「環滁皆山也。」(0.5分)歐陽修說滁州四邊都是山。(0.5分)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分)
跟著著意說出西南各山峰,然後在各山峰之中,點出琅琊山。(1分)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再描寫釀泉。(1分)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最後說出醉翁亭在釀泉泉旁。
(1分)這種筆法,是層遞描寫法。

4.   試指出下列兩句所運用的修辭技巧:(1分)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借代   (0.5分)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對偶/雙(複)句對偶(0.5分)

5.   《醉翁亭記》所述山間四季的景色是怎樣的?用自己文句解說。(3分)
    山間四季景色:(每個0.5分,全對3分)
春:野花開放,散發陣陣幽香。夏:美好的樹木長得茂盛,有著濃密綠蔭。
秋: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冬:溪水低淺,河床的石塊露出水面。









試據《醉翁亭記》解答下列問題:(9分)
1. 滁州的山有甚麼特別之處?(2分)
滁州的山的特別之處: 滁州四周被山嶺圍繞而西南面群山的山林景色最是秀美。(1分)西南面群山又以瑯琊山的風景最美,是遊人最愛去的地方。(1分)

2. 琅琊山的遠觀和近貌有甚麼不同?(2分)
琅琊山遠觀:在滁州的西南諸峰中,它的草木最為青秀美,遠遠望去便覺最為突出吸引。(1分)琅琊山近貌:山徑幽深寧靜,潺潺水聲清晰可聞。(1分)

3. 山上有甚麼名勝?(2分)
山上的名勝:釀泉 — 氣勢雄偉,在兩之間傾瀉而下。  (1分)
醉翁亭—高踞釀泉之上,如大鳥振翅欲飛。『醉翁』是當地太守的自號。(1分)

4. 醉翁亭是怎樣得名的?(3分)
醉翁亭得名的由來:『醉翁』二字,本是太守歐陽修的自號(1分)。因為他每次喝酒都會醉倒(1分),年紀又最大(1分),故自號『醉翁』。

試據《始得西山宴遊記》解答下列問題:(16分)
1.  指出下列各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了甚麼作用?(8分)
a.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此句是全文的引子,下文各項內容據此發展,和它呼應。(1.5分)
 解釋:指出自己被貶永州的苦悶心情,因此要寄情山水,便引出下文『普通遊歷』和『登臨西山』兩段文字,而多次遊歷和登西山之後,作者都抒發自
己的感慨,和『恆惴慄』一句前後呼應(0.5分)。
P.4
b.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一句,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的過渡句(0.5分),
有總結上文(0.5分), 開啟下文的作用(0.5分)。這一句標誌一般旅遊的結束,而帶出登臨西山的主題(0.5分)。

c.  因坐法華寺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望西山,始指異之』一句可以照應文題『始得』的意思(0.5分),而帶出文章主題『西山』(0.5分)。而『異之』一詞,指出了西山的特點(0.5分),引出了下文對西山的描寫(0.5分)。

  d.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這句話的第一個作用是照應文題『始得』的意思(0.5分),強調這是個新的開始(0.5分)。
   這句話的第二個作用是收束全文(0.5分),指出遊西山的意義(0.5分)。




試據《醉翁亭記》及《始得西山宴遊記》解答下列問題:(9分)
1. 《醉翁亭記》及《始得西山宴遊記》的作者在文章中的處境有何異同?(5分)
  處境相同之處:兩人均被貶官(1分),歐陽修被貶滁州(0.5分),柳宗元被貶永州(0.5分),兩個地方都比較偏僻和落後(0.5分)。
  處境不同之處:歐陽修為政以寬,人民安居樂業,故他能縱情山水,悠閒自適。(1分)柳宗元則自稱『僇人』,被貶四年仍感『恆惴慄』,他登上西山遊覽,目的也只是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1分)。
其境界與歐陽修的寄情山水並不相同。(0.5分)

2.《醉翁亭記》及《始得西山宴遊記》兩文在描寫景物的手法有何不同?(4分)
歐陽修用層層遞進的手法,先寫滁州四周群山環繞,再逐步將焦點集中在醉翁亭上。(1分)
柳宗元則用襯托法,先說自己遍遊永州的奇山異水,襯托後來發現的西山景色的奇特。(1分)
歐陽修又用步移法,以移步換景的平視角度來寫所見的景物;(1分)
柳宗元則用居高臨下的俯視法來描寫西山下的景物。 (1分)

敬業與樂業+請客+蘇洵六國論

六國論

1. 作者運用了下列哪些說理手法?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4分)
層層遞進           乙 下筆立論                丙  運用對比
 運用的說理手法:乙 下筆立論
本篇下筆即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確立本文論點。
運用對比
1/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以秦所得的土地與諸侯所失去的土地
作對比,說明賂秦而力虧的道理。   (或)
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如棄草芥。」以賂秦國家先祖創業的艱辛,與子孫輕易割地賂秦作對比。 (或)
3/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以諸侯割城數量之多,與換取
安寧時日之短作對比。   (或)
4/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以諸侯土地有限,與暴秦欲望無窮作對比。(或)
5/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以諸侯事秦之心與強秦侵吞諸侯之心作對比。

2.  六國可以有哪些『以弱勝強』的形勢?試引原文並說明之。(8分)
1.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0.5分  韓、魏、楚三國不拿土地去賂秦求和。  1分
2. 『齊人勿附于秦』0.5分    齊 不依附秦  / 不與秦結盟修好。   0.5分
3. 『刺客不行』0.5分        燕 不派刺客入秦  (以免激怒秦王)  0.5分
4. 『良將猶在』0.5分        趙 信任良將                        0.5分
5.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0.5分  將賂秦的土地,獎勵給有能之士。  0.5分
6.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奇才』0.5分    禮聘天下謀臣、奇才參與抗秦。    0.5分
7. 『併力西向』0.5分                   六國合力攻秦。      1分

3.  本篇用了「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文中借的是甚麼古?(2分)諷的是甚麼今?(2分)古和今之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6分)
     文中借的古是 : 戰國時六國因割地討好秦國而招致滅亡的史事 (2分)
諷的今是 : 當時北宋向契丹和西夏輸納銀絹、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2分)
  古和今之間相似的地方是 :
古和今之間相似的地方 六國 北宋
受外敵侵略  (0.5分) 秦     (0.5分) 遼、夏     (0.5分)
賂敵偷安    (0.5分) 割地求和,不思抵抗 (1分) 年獻歲幣、銀絹   (1分)
國力虧損    (0.5分) 國土日減,以致滅亡  (1分) 民窮財竭   (1分)
有取勝之道  (0.5分) 1. 不要被敵人的積威震懾而賂敵偷安
2. 應要羅致謀臣,製定破敵之法
3. 做好作戰準備,抵抗敵人
 (以上三點,任答其二,每點0.5分)

4.  文提及哪兩人的姓名?(2分)這兩個人對表達主旨有甚麼作用?(3分)
   文中提及的姓名 : 荊軻 (1分) 及 李牧 (1分)
這兩個人對表達主旨的作用 : 荊軻刺殺秦王失敗,結果秦國提前滅了燕國 (0.5分) 。
作者借此人作為不正確抗秦的例證。(0.5分)
李牧多次敗秦軍(0.5分),作者以此證明六國「非兵不利,戰不善」,是有方法抗秦的。
(0.5分)趙王枉殺李牧,自取滅亡 (0.5分),作者以此反證「用武」的重要 (0.5分)。

5.  舉例有史例、事例、設例及語例四種。下列三項分別屬於哪一種?(3分)
a.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語例  (1分)
b.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事例  (1分)
c.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設例  (1分)

6. 試指出下列各句在表達主旨方面有甚麼作用: ( 8分 )
a.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指出六國的失敗,在於用土地賄賂秦國 (0.5分) 。這句「下筆立論」,是全文的骨幹 (1分) ,
   下文即依循這個方向,提出論據,反覆論證 (0.5分) 。
b.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指出賂秦十分不智,有如抱薪救火,只會自取滅亡 (0.5分)。這句話是戰國時魏人蘇代
所說的 (0.5分),  作者引用這句話,來比喻賂秦之弊 (1分)。
c.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
     這一句從反面立論,分析不賂秦之利 (1分)。指出六國假如能夠積極抗秦,不但不會
滅亡,事情甚至大有可為  (1分)。
d.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這一句是本文主旨,表明借古諷今的意思 (1分)。暗示北宋不可重蹈覆轍,不可對
外敵媾和妥協 (1分)。

7. 以下引文見於本文的起首部分,是借別人說話引入正文。作者對這話有甚麼回應?
試加說明。(2分) 這樣的起首方法有甚麼好處?(1分)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六國論》作昋的回應:(用自己文字或用原文作答均可)
不賂秦的國家因賂秦的國家而滅亡 (0.5分),因失去強大的援助(0.5分),不能單獨保全(0.5分),所以說弊在賂秦(0.5分)  或  不賂者以賂者喪 (0.5分),蓋失強援(0.5分),
不能獨完(0.5分),故曰弊在賂秦(0.5分)。
起首方法的好處:
借別人說話引入正文,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0.5分),加強文章的吸引力(0.5分)。

請客
《請客》一文的起筆手法有何特點?試說明之。(3分)
起筆手法:先抑後揚/寓抑於揚  (1分)
    先突出中國人喜歡請客的主題(0.5分),然後用「禮義之邦」、「更慷慨更會應酬」
(0.5分)等反語(0.5分),為下文貶斥請客作鋪墊。(0.5分)

2. 文末說:「假使人人如此,中國可以歸真反樸,社會上可以少了許多虛偽的行為,
而政府也不再需要提倡儉約和禁止宴會了。」其中「人人如此」,是指甚麼而言?(3分)
「人人如此」的意思 : 既不請人,也不怕被人請。   (1.5分)
如果有人搶著代我付錢,就讓他去付。            (0.5分)
如果有人請我吃大菜,我就去吃完就走。          (0.5分)
既不道謝,也不回報。                          (0.5分)

3.《請客》一文的勸說對象是甚麼人?(1分) 綜合全文,分別說明請客對各種人的害處。(3分)它又造成甚麼不良風氣?(4分)
   勸說對象:以小往大來為目的的請客者(0.5分)及愛佔便宜的被請者(0.5分)/
若答中國人,最高0.5分
請客對各種人的害處:
1. 請客者:付出金錢,無比心痛。請客不周到,會被客人背後批評酒菜微薄,質量欠佳,招待不周,結果等於白花了錢。(1分)
2. 被請者:被請的人知道受人錢財就要替人消災,於是便要計畫「還席」或「回客」,這使被請者平添不少煩惱。(1分)
3. 不請客者:不請客的人因生活在請客風氣盛的環境,使他們常被評為不善交際,不懂 應酬,好像他們不搶付賬就是於私德有虧,友誼有損,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承受許多壓力。(1分)
請客造成的不良風氣:
1. 形成虛偽的社會風氣:(1分)
請客使社會充斥著虛偽的風氣,請客已變成一種手段,達到「小往大來」的目的,這種虛偽的行為形成虛偽的社會風氣。(1分)
2. 社會出現奢侈之風,浪費之象:(1分)
由於不請客被認為於私德有虧和不善交際,所以請客成為多數人的習慣,請客慢慢成為一種手段和權謀,結果人人濫請客,整個社會出現奢侈之風,浪費之象。(1分)

4. 作者認為有些人請客是「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外有權謀」,試舉一例說明。(3分)
在哪兩種情形下,他們請客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3分)
「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外有權謀」的例子說明 : 
     慳吝者請客與一般請客者同樣抱「小往大來」的心理,藉請客作手段、權謀以謀取日後的回報。(1分)他們又希望能將請客的支出減至最低,務求以最低的代價博取最大的收益,因而做出各種虛偽、可笑的行為,這便是「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外有權謀」
(1分)例 :假裝搶付鈔,但得收手時且收手。/ 用便宜、易吃膩、吃剩的菜來宴客。(1分)

 在兩種情形下請客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 
   (假裝搶付鈔,但得收手時且收手。)若遇上「同道中人」,對方收手比自己快,賬仍是要付的,不能將請客的代價減至最低。  (1.5分)


(用便宜、易吃膩、吃剩的菜來宴客。)宴請時客不痛快,在宴客後會引來客人在背後的批評,被請客者沒絲毫感激之意,當然不會回報請客者,那請客的錢等於白花。(1.5分)

5. 作者借以下兩個例子,分別說明了他對請客有甚麼看法?(4分)
甲.  西洋人宴客是有的,但是極不輕易有一次,最普通的只是來一個茶會,並不像中國人這樣常常請
      朋友吃飯。
乙.  如果有人請我吃大菜我就兩肩承一口,去吃了就走,不耐煩道一聲謝,更不理會甚麼是一飯之恩。
   作者對請客的看法 : 
 甲例 : (藉西方人不如中國人輕易請吃飯之事,)襯托中國人是最喜歡請客的民族 /
         中國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會應酬。進而指出中國人請客是利用人喜歡佔便宜
的心理的真相。    (1.5分)
 乙例 : (藉作者吃了就走,不會產生回報念頭之事,)具體說明「不怕被人請」是
對付濫請客的好方法。並提出這方法帶來的成效 - 中國便可以歸真返樸,少了許多虛偽的行為。      (1.5分)



細閱下面四個句子:(6分)

a.  『 這些事情,都顯得中國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會應酬‧』
b. 『 原來大多數人的請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權謀‧』
c. 『 這是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中有權謀!』
d. 『 ‘小往大來’的請客哲學真是害人不淺‧』
P.3

以上的句子,是文中四個段落的結句,試說出他們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

四個段落的結句,既可以為每一段作一總結,更可以作為下面討論的引子,
有『總結上文,開啟下文』的作用。(2分)
a. 第一段作者先讚揚中國人比西洋人更慷慨,更會應酬,讓讀者信以為真。(1分)
b. 第二段作者不斷舉出例證,說明中國人請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
而是權謀‧』    (1分)
c. 從第二段的結論,可見中國人請客都是不懷好意的,但當中有一種人-吝嗇者的
行為更差,他們『手段之中有手段,權謀之中有權謀!』   (1分)
d. 從以上三段,已知中國人請客是別有用心的,於是在第四段再加以論證,證明
  『請客哲學真是害人不淺‧』                (1分)

為什麼請客對吝嗇者來說很苦?他們為什麼覺得苦仍要請客?(4分)
請客對吝嗇者來說很苦:
1. 青蚨在銀包裏飛出去令人心痛。(0.5分)
2. 在搶會鈔時,為了面子關係,不好意思不『搶』(0.5分)。最糟糕的是遇上同道中人,結果『求仁得仁』(0.5分),自己是搶成功了,心裏有說不出的苦。(0.5分)
覺得苦仍要請客的原因:
1. 因為吝者必貧,貧者一定抵不住『小往大來』的遠景的誘惑。(1分)
2. 他們可以用最低的代價去博取最大的利益。(0.5分)
3. 為了面子關係,也不好意思不請。 (0.5分)


敬業與樂業
作者對『苦』、『樂』的看法(苦樂觀)是怎樣的?(6分)
   1. 人們說做工苦,其實不做工也苦(1分):
因為不管做不做工,中要使用四肢五官,凡動用四肢五官,便得勞紳費力,嚴格說來,
也可以說是苦。所以人生的勞苦是免不了的(1分)。
   2. 工作並無苦樂之分(1分):
     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例如當大總統,你可能覺得很快樂,但假如我才力不足,勉強要我去當,我便覺得苦了(1分)。
   3. 真正的苦有兩種:a. 沒有職業便苦。那些無業游民,終日閒遊浪蕩,身心不知放在哪裡,無所記託,日子真難過。(1分)
                      b. 厭惡本業也苦。工作放在面前不能不做。結果皺眉頭,哭喪著臉去做,這種日子也很難過。(1分)


試分別解釋下列三組孔子的話,並分別指出各句與敬業、樂業的關係‧(6分)

a. 「素其位易行,不願乎其外。」
做任何事都要依本分去做,專心一志,心無旁鶩  (1分)‧這是『敬業』‧(1分)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道道理的比不上愛好道理的;愛好道理的又比不上實行道理的‧能從自己的職業
中領略出趣味是最理想的 (1分)‧這是『樂業』‧(1分)
c.「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當勤奮研究學問時,連吃飯也忘掉;當學習有心得時,樂得連憂愁也忘記了(1分)‧
     這是『樂業』‧(1分)

廉頗藺相如列傳 + 曹劌論戰

只作參考


試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解答下列問題:43%
一.試就「完璧歸趙」一事,回答下列問題:
1. 藺相如進見秦王,怎樣看出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4分)
2. 藺相如怎樣從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並把它送回趙國?(7分)
二.  廉頗和藺相如二人的出身和地位有甚麼不同?(4分)
介紹二人的出身和地位在全篇結構上有甚麼作用?(4分)
三.1. 以下是誰人對藺相如的評價?(2分)他為甚麼對藺相如作這樣的評價?(4分)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頁二
2. 試就『澠池之會』證明藺相如的確有勇氣、有智謀。(6分)
 四.1. 藺相如對秦王毫不客氣,但對廉頗卻能處處忍讓,原因何在?(4分)
     2. 廉頗聲言要折辱藺相如,相如如何忍讓廉頗?(3分)相如的門客對相如的行動
有何反應?(2分)文中提及藺相如的門客,對故事的發展有甚麼作用?(3分)

乙.試據《曹劌論戰》一課,解答下列問題:25%
一 .  在齊魯長勺之戰中,齊強魯弱,但魯國竟然能以弱勝強。試據課文簡略地指出
魯國獲勝的原因。 (5分)
二 .  作為一篇記敘戰事的文章,本文哪部分詳寫?哪部分略寫?(3分)作者這樣
安排,與本文要表達的主旨有甚麼關係?   ( 4分 )
  三 .  試指出下列兩項議論,是對誰說的?希望說明甚麼道理?  (4分)
1.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甲句是曹劌向鄉人說的。當時曹劌聽聞齊軍來犯,而莊公準備提兵應戰,他擔心國家的作戰 條件不足,所以求見莊公。他的鄉人卻說備戰是高官們的事,曹劌是不必勞心的,於是曹劌 以這話回答鄉人,他當時的心情既擔心國家安危又知道高官無能,心情應是相當焦急憂慮的。




四 .  下列兩項,何者為事實?何者為觀點? ( 1分)
1.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歇。    2. ……視其轍亂,望其旗糜……


  五 .  魯莊公為人 : 1. 輕率  2. 淺薄  3. 急躁  4. 對軍事一無所知。試據本文內容,
        分別說明之。 ( 8分)
(1) 輕率:莊公沒有做好作戰的準備,亦未了解魯國的實力,便草率應戰。
 (2) 淺薄:他不明白民心對作戰的重要性,把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庇祐。
(3) 急躁:他不知以弱勝強必須有特別的戰略安排,一開戰即意圖擊鼓進攻。
 (4) 無知:他不明大國的軍事實力雄厚,難以預測;不察明齊軍是否真敗,便下令追擊,可見 他的盲目從事,與及對軍事的一無所知。




試據 左傳《曹劌論戰》及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兩課,解答下列問題:(35分)
1. 比較曹劌和藺相如的智謀表現(8分)、勇氣表現(4分)及對國家的貢獻(3分)。

智謀表現:(共4項,每項2分)
曹劌深懂士兵『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於是,他待齊軍三鼓後才讓魯軍出擊,結果順利戰勝齊軍,顯示曹劌機智多謀。
齊軍敗退後,曹劌認為齊軍可能詐敗誘敵,所以沒有即時追擊,待看見齊軍轍亂旗靡,肯定齊軍真敗後方才追擊,顯示曹劌機智沉着。
藺相如見秦王無意以城換璧,於是佯稱璧有瑕疵,騙回璧玉,並要求秦王齌戒五日,設九賓於廷,重新迎璧,他利用這個時間,派隨從喬裝平民,經小道攜璧回趙,顯示藺相如機智多謀。
在澠池之會中,(秦國君臣侮辱趙國,相如以死脅逼秦王擊缶,又)要秦以咸陽為趙王壽,令秦國佔不了上風。

勇氣表現:(共2項,每項2分)
齊、魯在長勺交戰時,曹劌不怕危險,主動要求與莊公同赴戰場,這顯示了曹劌的勇敢。
藺相如在章臺表示要與璧同歸於盡;又廷斥秦國君臣;在澠池之會中,以死脅逼秦王擊缶,這些都顯示了藺相如的勇敢。

貢獻國家:(共2項,每項1.5分)
    曹劌協助魯莊公打敗齊軍(0.5分),在軍事上有貢獻(1分)。
    藺相如完璧歸趙;又在澠池之會上保存了國家的體面(0.5分),
在外交上有貢獻(1分)。

2. 試指出《曹劌論戰》及《廉頗藺相如列傳》兩篇的相同敘事手法。(8分)

1. 兩篇均用了順敘法,按事件的先後次序順序描述。(1分)
《曹劌論戰》先記曹劌與魯莊公討論魯國作戰的條件,再記述長勺之戰的經過,
最後記曹劌向莊公解釋魯國以弱勝強的原因。(1分)
《廉頗藺相如列傳》順序記述『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及『負荊請罪』
三件歷史事件。(1分)
2. 兩篇均以第三人稱客觀敘述史事,不作主觀判斷。(1分)
3. 兩篇均以對話方式表達主題:(1分)
《曹劌論戰》主要以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交代魯國作戰的條件及魯軍
以弱勝強的原因。(0.5分)
《廉頗藺相如列傳》則透過人物對話表現人物性格。(0.5分)
     4. 兩篇均有詳寫和略寫。(1分)
      《曹劌論戰》詳寫曹劌與鄉人及魯莊公的對話,而略寫長勺之戰的經過。(0.5分)
      《廉頗藺相如列傳》詳寫『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及『負荊請罪』三件史事,而略寫秦兩次攻趙的經過。(0.5分)


3. 試解釋下列有雙底線的字詞在句中的意思:(12分)
a. 即 患  秦兵之來:  憂慮
b.  竊計  欲亡走燕:  私下打算
c. 趙予秦璧而秦不予趙城, 曲  在趙: 理虧
d. 相如持其璧 睨  柱: 斜著眼睛看
e.  舍  相如廣城傳:安排住宿
f. 且相如素 賤人  :出身卑下
g.  肉食者  謀之 : 朝中的士大夫
h.  犧牲  肉帛 : 祭祀用的牛、羊、豬等家畜
i.  弗敢 加 也 : 虛報誇大
j.  神弗 福 也 : 賜福,保祐
k.  公將  鼓 之 : 擊鼓
l.  下視其 轍  : 車輪輾過地面留下的痕跡
m. 登 軾 而望之 : 車前的橫木



出師表 + 歸去來辭 + 竹林深處人家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叮嚀後主哪些事情?(6分)
a. 要廣開言路,聽取忠言,不要看輕自己,或言行失宜,堵塞忠臣勸諫之路。(1.5分)
 b. 要嚴明法度,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賞善罰惡,不宜有異。如有作姦犯科或為忠善的人,後主應把他們送交有關部門處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1.5分)
 c. 要任用賢能。宮中的事,宜諮詢侍中、侍郎等人的意見,以裨補缺漏。營中之事,則要諮詢向寵將軍,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1.5分)
 d. 要親賢臣、遠小人,不要重蹈後漢桓、靈二帝的覆轍,多信賢臣,則國家興隆,
可計日而待。(1.5分)

《出師表》既是君臣語,亦為父子語。試各舉一例,分別指出二者語調不同之處。(5分)
君臣語 : 下列五項,任選其一,(佔 1.5分)
1. 侍中、侍郎……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2. 將軍向寵……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3.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願陛下親之信之。
4.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5.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上述句子以大臣身分推薦賢臣、安排任務、分析形勢、自薦北伐,語氣甚恭敬和嚴守職責的屬於君臣語。 (1分)

父子語 : 下列三項,任選其一,(佔 1.5分)
1.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以塞忠諫之路也。
2.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上述句子勸諫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發憤圖強,語氣雖然恭謹,但用「宜」或
「不宜」等字眼,以長輩的口吻勸諫,屬於父子語。(1分)

文中哪些部分屬於「動之以情」?試任舉三項。(3分)
追述輔蜀的經歷,/ 表明報效先帝殊遇的心,/ 在蜀漢臨危受命,領師北伐,鞠躬盡瘁,/ 以及篇末的殷殷叮嚀。/ 都屬於「動之以情」的部分。每項(1分),共答3項。

試扼要說明諸葛亮如何忠貞為國。(6分)
1. 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臨危受命,效忠蜀漢已有二十一年,夙夜憂勤 / 歎,
未嘗稍懈。 (2分)
2. 諸葛亮在平定南蠻後,即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希望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毋負先帝所託。 (2分)
3. 諸葛亮北伐在即,除了為後主安排宮中、府中一切事情之外,還殷勤叮嚀,要後主廣開言路,嚴明法度,任用賢能,親賢臣、遠小人。 (2分)

試列舉文中一個運用「對比法」的例子。(2分)
1. 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和「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對比。
2. 用「誠宜開張聖聽」和「以塞忠諫之路」對比。
3. 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作對比。
4. 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作對比。

 諸葛亮憶述先帝對他的殊遇,這些殊遇包括甚麼?(4分)
1. 先帝以王室成員之尊,不嫌諸葛亮身分低微,三次到草蘆探望他;並徵詢他對天下
大事的意見。(2分)
2. 後來在戰敗危急之時(在長戰敗),接受先帝臨危所授的命令。(1分)
3. 先帝臨終時,將國家大事托付於他。(1分)
 
試解釋下列有底線的字詞。(4分)
1. 躬耕於南陽      :  躬 :親自 (1分)
2. 苟全性命於亂世  :  苟 :苟且 (1分)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 :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1分)
4. 遂許先帝以驅馳  :   許 :答允 (1分)


試據《竹林深處人家》一課,解答下列問題 :
甚麼事觸發黃蒙田憶起江南竹鄉?他對竹鄉有甚麼感受?(4分)
朋友請吃飯,有肩尖筍做的菜。(1分)
作者對竹鄉的感受:
1. 有濃郁的鄉土氣派/青春氣息/使人感到非常舒適。         (1分)
2. 在到處是竹具的環境,使人感到和諧和有情調            (1分)
3. 回憶起竹林深處,感覺到周圍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1分)

文章以「竹浪」形容竹的氣勢,試析述之。(3分)
當風吹過時,竹海上湧著暗浪(1分),一浪推著一浪,湧到很遠(1分),
竹浪的起伏和氣勢,意味著它是非常深沉的。(1分)

指出下列引文主要的描寫對象,並分別說明用了甚麼寫作手法。(7分)
甲. 於是我們便向深藏在竹海裏的山村進發。先前看到的炊煙輕繞竹林,彷彿就在不遠之處,但是從山塢上再鑽入竹海裏,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比想像的要遠得多。


乙.「我們沿著一條路邊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著,此刻陽光猛烈,但是在這裏走過絲毫不感覺到,彷彿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裏走過。……有時看到前面一叢像屏風一樣的竹擋著去路,心裏想已經到盡頭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叢竹忽然像機關佈景似的移開,我們的視線已經發現另一條路讓出來,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丙.我心裏在想著,寧靜的竹海裏難道沒有人家?回過頭來,發現山麓的竹林上出現了縷縷輕煙。那是霧還是山嵐?都不是,那是竹林深處人家的炊煙。

  描寫對象 寫作手法
山村/山路/往山村之路 以步移法描寫前往山村的經過/路程
(茂密而寬廣的)竹林/竹海 作者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加上比喻,以助描寫。
竹林中的人家 用不同的問題引起猜想/製造懸念。

 面對竹塢的景色,作者有什麼感受?與他同行的畫家和護林,各有什麼想法?(4分)
作者的感受:竹子的茂密令他驚嘆,大自然的本身和人們在上面勞動過的痕跡
全給竹子蓋上。(2分)
畫家看見竹林密得沒有一點層次,難以畫出,感到束手無策;(1分)
護林員看到竹林旺盛,認為這意味著竹林和竹筍的豐收。 (1分)

作者在文中如何讚歎竹樹的實用價值?試舉例說明。(3分)
運到外地去支援經濟建設。    (1分)
在鄉間裏,有竹造的居室/竹製家具器皿;   (1分)
竹的食物/鹽筍乾/竹葉鍋巴湯/蠶豆鮮筍飯。   (1分)

 細閱以下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在竹塢裡面對著遼闊的竹的海洋,看到整個世界都是綠色,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吵音。我心裡在想著,寧靜的竹海裡難道沒有人家?
(1)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哪兩種感官的感覺去描寫竹的特點?(3分)
      作者分別從視覺上(1分)去描寫竹的色彩(0.5分)和
從聽覺上(1分)去描寫竹的聲音(0.5分)。
 (2)  究竟在「寧靜的竹海裡」,有沒有人家?(2分)作者何以得知?(2分)
竹海裏是有人家的。作者看見山麓的竹林上有縷縷的炊煙,因此知道那裏有村莊。


在文中,作者先後把竹林寫成海洋、隧道和屏風。試回答以下問題:
a.   作者所見的竹林怎麼像海洋、隧道和屏風?(3分)
竹林像海洋:作者置身高處遠眺竹林,看見茂密的竹林一片綠色,像大海裡的海水;
而當風吹過時,竹子起伏不定,就像大海上湧著的暗浪。
竹林像隧道:作者進入竹林之內,看到兩旁高大茂密的竹林把路的上空蓋著,遮蔽了陽光,使人好像置身在海底隧道裡。
竹林像屏風:作者走在竹林路上時,有時會看到前面的竹像屏風一樣擋著去路,但走到前面,又發現另一條路。
b. 把竹林寫成海洋、隧道和屏風,分別說明了竹林的甚麼特點?(3分)
   把竹林寫成海洋,說明了竹林廣闊深沈的特點。
把竹林寫成隧道,說明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點。
 把竹林寫成屏風,說明了竹林茂密、小徑曲折的特點。

試分別指出下列四件事在文章中的作用 : (8分)
a. 朋友請吃飯,有扁尖筍做的家常菜。
用以帶出作者在江南作客的回憶 (1分);開展全文。(1分)
b. 畫家對著竹林的束手無策。
利用畫家的束手無策,從側面 (1分) 描寫竹林的茂密 (1分)。
c. 正要離去時,忽然傳來的女孩子們的歡笑聲。
再次點明竹林和竹筍豐收(1分)。借女孩子們的歡笑聲收結全文,使餘韻搖曳。(1分)
d. 作者回憶起竹林深處時的感覺。
說明作者對江南竹鄉印象深刻 (1分),也令讀者對竹林的印象,良久不散。(1分)







試據《花潮》,解答下列問題:

1 花要能成潮,需具備三個條件:
  1 花多(1分):
向遠處高處望去 - 只見密密層層的綠蔭,一片無際的紅雲,漫天連雲地展開。(1分)
    身處花海之中 - 上下四周全是海棠,千萬朵盛開的海棠,既望不見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見花外還有別的世界。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謂花天花地。(1分)
  2 有動感(1分):
a. 有風,花在動。(1分)
b. 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彷彿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1分)
 c. 看得出神,你就感到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好像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1分)
  3 有聲音(1分):
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再加上風聲,天籟人籟,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聲。(1分)
            a. 天籟:風聲、蜜蜂的嗡嗡聲、黃鶯的歌聲。 (1分)
            b. 人籟:花下的人語聲、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1分)

本文除了『花潮』外,還寫了哪些如潮的景象?(2分)
賞花的人潮 (1分)和 人們談花的熱潮。 (1分)

海棠花吸引了哪些不同年齡的人到來?(2分)這些人在『花世界』中,
分別有甚麼神情舉動?(5分)
    海棠花吸引了不同年齡的人:
a. 男:老頭兒、男青年 (0.5分)
b. 女:老媽媽、女青年 (0.5分)
c. 老:老頭兒、老媽媽 (0.5分)
d. 幼:小學生、孫孫   (0.5分)
這些人的神情舉動:
a. 老頭兒:自言自語,嘴中低吟。(1分)
b. 老媽媽:簪花髮髻上。(1分)
c. 男青年:既看花,又看人,神氣非常。(1分)
d. 青年婦女:悉心打扮,與花爭妍。(1分)
e. 小學生:被花警呆了,忘了射鳥。(1分)

篇末以『春光似海,盛世如花』作結。這兩句話有甚麼意思?(2分)
他們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春光似海,盛世如花』這兩句話的意思是:
春天萬物生長,欣欣向榮(0.5分),春天的生機如海洋般滿佈各處(0.5分)
而繁榮興盛的年代(0.5分),也像盛放的繁花一樣美好(0.5分)。
作者的思想感情:對國家(0.5分)日趨繁榮(0.5分)的頌讚(0.5分)和期望(0.5分)。

5  本文用了甚麼手法介紹海棠花盛開的地點?試詳細說明。(6分)
   本文用了層遞法(2分)介紹海棠花盛開的地點。
首先作者寫昆明(1分)有個圓通寺(1分),然後寫寺後有個圓通山(1分),
現在是圓通公園(1分)。
上述說明必須順序,也不能漏掉任何一個;否則0分






根據《花潮》及《竹林深處人家》,回答下列問題: (12/62)
1 作者透過描述以下人物表達甚麼主旨?試加說明。
a. 無數的賞花者
《花潮》 透過賞花者的神態及言談,突出他們愛花、愛生活  /
表示當時是一個盛世,/ 並帶出對未來美好的期望。/ 0.5% x4 =2分

b. 畫家
《竹林深處人家》 面對竹海,找不到一點層次,/ 結果束手無策 / ,
可見竹林長得很深很密 / ,突出竹林的壯觀。/     0.5% x4 =2分

《花潮》和《竹林深處人家》兩文的開首分別用了甚麼記敘手法?(2分)
《花潮》的開首用了順敘法,《竹林深處人家》的開首用了倒敘法。

出師表 + 歸去來辭 + 竹林深處人家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叮嚀後主哪些事情?(6分)
a. 要廣開言路,聽取忠言,不要看輕自己,或言行失宜,堵塞忠臣勸諫之路。(1.5分)
 b. 要嚴明法度,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賞善罰惡,不宜有異。如有作姦犯科或為忠善的人,後主應把他們送交有關部門處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1.5分)
 c. 要任用賢能。宮中的事,宜諮詢侍中、侍郎等人的意見,以裨補缺漏。營中之事,則要諮詢向寵將軍,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1.5分)
 d. 要親賢臣、遠小人,不要重蹈後漢桓、靈二帝的覆轍,多信賢臣,則國家興隆,
可計日而待。(1.5分)

《出師表》既是君臣語,亦為父子語。試各舉一例,分別指出二者語調不同之處。(5分)
君臣語 : 下列五項,任選其一,(佔 1.5分)
1. 侍中、侍郎……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2. 將軍向寵……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3.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願陛下親之信之。
4.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5.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上述句子以大臣身分推薦賢臣、安排任務、分析形勢、自薦北伐,語氣甚恭敬和嚴守職責的屬於君臣語。 (1分)

父子語 : 下列三項,任選其一,(佔 1.5分)
1.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以塞忠諫之路也。
2.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上述句子勸諫後主虛懷納諫、賞罰分明、發憤圖強,語氣雖然恭謹,但用「宜」或
「不宜」等字眼,以長輩的口吻勸諫,屬於父子語。(1分)

文中哪些部分屬於「動之以情」?試任舉三項。(3分)
追述輔蜀的經歷,/ 表明報效先帝殊遇的心,/ 在蜀漢臨危受命,領師北伐,鞠躬盡瘁,/ 以及篇末的殷殷叮嚀。/ 都屬於「動之以情」的部分。每項(1分),共答3項。

試扼要說明諸葛亮如何忠貞為國。(6分)
1. 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臨危受命,效忠蜀漢已有二十一年,夙夜憂勤 / 歎,
未嘗稍懈。 (2分)
2. 諸葛亮在平定南蠻後,即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希望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毋負先帝所託。 (2分)
3. 諸葛亮北伐在即,除了為後主安排宮中、府中一切事情之外,還殷勤叮嚀,要後主廣開言路,嚴明法度,任用賢能,親賢臣、遠小人。 (2分)

試列舉文中一個運用「對比法」的例子。(2分)
1. 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和「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對比。
2. 用「誠宜開張聖聽」和「以塞忠諫之路」對比。
3. 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作對比。
4. 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作對比。
    以上各項,任答其一,最高2分。

  6. 諸葛亮憶述先帝對他的殊遇,這些殊遇包括甚麼?(4分)
    先帝對他的殊遇包括:
1. 先帝以王室成員之尊,不嫌諸葛亮身分低微,三次到草蘆探望他;並徵詢他對天下
大事的意見。(2分)
2. 後來在戰敗危急之時(在長戰敗),接受先帝臨危所授的命令。(1分)
3. 先帝臨終時,將國家大事托付於他。(1分)
 
7. 試解釋下列有底線的字詞。(4分)
4. 1. 躬耕於南陽      :  躬 :親自 (1分)
2. 苟全性命於亂世  :  苟 :苟且 (1分)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 :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1分)
4. 遂許先帝以驅馳  :   許 :答允 (1分)


二. 試據《竹林深處人家》一課,解答下列問題 : (30分)
(1)    甚麼事觸發黃蒙田憶起江南竹鄉?他對竹鄉有甚麼感受?(4分)
      觸發黃蒙田憶起江南竹鄉之事:
朋友請吃飯,有肩尖筍做的菜,引作者在江南竹鄉作客的回憶。(1分)

作者對竹鄉的感受:
1. 有濃郁的鄉土氣派/青春氣息/使人感到非常舒適。         (1分)
2. 在到處是竹具的環境,使人感到和諧和有情調            (1分)
3. 回憶起竹林深處,感覺到周圍是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1分)

(2)       文章以「竹浪」形容竹的氣勢,試加分述。(3分)
   竹浪的氣勢:
當風吹過時,竹海上湧著暗浪(1分),一浪推著一浪,湧到很遠(1分),
竹浪的起伏和氣勢,意味著它是非常深沉的。(1分)

(3) 指出下列引文主要的描寫對象,並分別說明用了甚麼寫作手法。(7分)
甲. 於是我們便向深藏在竹海裏的山村進發。先前看到的炊煙輕繞竹林,彷彿就在不遠之處,但是從山塢上再鑽入竹海裏,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比想像的要遠得多。
乙.「我們沿著一條路邊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著,此刻陽光猛烈,但是在這裏走過絲毫不感覺到,彷彿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裏走過。……有時看到前面一叢像屏風一樣的竹擋著去路,心裏想已經到盡頭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叢竹忽然像機關佈景似的移開,我們的視線已經發現另一條路讓出來,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丙.我心裏在想著,寧靜的竹海裏難道沒有人家?回過頭來,發現山麓的竹林上出現了縷縷輕煙。那是霧還是山嵐?都不是,那是竹林深處人家的炊煙。
頁二
  描寫對象 寫作手法
山村/山路/往山村之路 以步移法描寫前往山村的經過/路程
(茂密而寬廣的)竹林/竹海 作者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加上比喻,以助描寫。
竹林中的人家 用不同的問題引起猜想/製造懸念。

 (4) 面對竹塢的景色,作者有什麼感受?與他同行的畫家和護林,各有什麼想法?(4分)

作者的感受:竹子的茂密令他驚嘆,大自然的本身和人們在上面勞動過的痕跡
全給竹子蓋上。(2分)
畫家看見竹林密得沒有一點層次,難以畫出,感到束手無策;(1分)
護林員看到竹林旺盛,認為這意味著竹林和竹筍的豐收。 (1分)

(5)  作者在文中如何讚歎竹樹的實用價值?試舉例說明。(3分)

     作者讚歎竹樹的實用價值:
運到外地去支援經濟建設。    (1分)
在鄉間裏,有竹造的居室/竹製家具器皿;   (1分)
竹的食物/鹽筍乾/竹葉鍋巴湯/蠶豆鮮筍飯。   (1分)

(6)  細閱以下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在竹塢裡面對著遼闊的竹的海洋,看到整個世界都是綠色,除了近處的竹葉在微風中擺動發出沙沙的響聲,再也聽不到別的吵音。我心裡在想著,寧靜的竹海裡難道沒有人家?
(1)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哪兩種感官的感覺去描寫竹的特點?(3分)
      作者分別從視覺上(1分)去描寫竹的色彩(0.5分)和
從聽覺上(1分)去描寫竹的聲音(0.5分)。
 (2)  究竟在「寧靜的竹海裡」,有沒有人家?(2分)作者何以得知?(2分)
在「寧靜的竹海裏」,是有人家的。(2分)
   作者看見山麓的竹林上有縷縷的炊煙,因此知道那裏有村莊。(2分)

(7) 把竹林寫成海洋,說明了竹林的甚麼特點?(2分)
    把竹林寫成海洋,說明了竹林廣闊深沈的特點。(2分)


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年度  第三學期測驗(二) 參考答案

試據《花潮》,解答下列問題:
1 花要能成潮,需具備三個條件:
  1 花多(1分):
向遠處高處望去 - 只見密密層層的綠蔭,一片無際的紅雲,漫天連雲地展開。(1分)
    身處花海之中 - 上下四周全是海棠,千萬朵盛開的海棠,既望不見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見花外還有別的世界。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謂花天花地。(1分)
  2 有動感(1分):
a. 有風,花在動。(1分)
b. 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彷彿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1分)
 c. 看得出神,你就感到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好像有一種
生命力在不斷擴展。(1分)
頁三

  3 有聲音(1分):
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再加上風聲,天籟人籟,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聲。(1分)
            a. 天籟:風聲、蜜蜂的嗡嗡聲、黃鶯的歌聲。 (1分)
            b. 人籟:花下的人語聲、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1分)

2  本文除了『花潮』外,還寫了哪些如潮的景象?(2分)
 本文除了『花潮』外,還寫了:賞花的人潮 (1分)和 人們談花的熱潮。 (1分)

3  海棠花吸引了哪些不同年齡的人到來?(2分)這些人在『花世界』中,
分別有甚麼神情舉動?(5分)
    海棠花吸引了不同年齡的人:
a. 男:老頭兒、男青年 (0.5分)
b. 女:老媽媽、女青年 (0.5分)
c. 老:老頭兒、老媽媽 (0.5分)
d. 幼:小學生、孫孫   (0.5分)
這些人的神情舉動:
a. 老頭兒:自言自語,嘴中低吟。(1分)
b. 老媽媽:簪花髮髻上。(1分)
c. 男青年:既看花,又看人,神氣非常。(1分)
d. 青年婦女:悉心打扮,與花爭妍。(1分)
e. 小學生:被花警呆了,忘了射鳥。(1分)

4  篇末以『春光似海,盛世如花』作結。這兩句話有甚麼意思?(2分)
他們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春光似海,盛世如花』這兩句話的意思是:
春天萬物生長,欣欣向榮(0.5分),春天的生機如海洋般滿佈各處(0.5分)
而繁榮興盛的年代(0.5分),也像盛放的繁花一樣美好(0.5分)。
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映作者對國家(0.5分)日趨繁榮(0.5分)的頌讚(0.5分)和期望(0.5分)。

5  本文用了甚麼手法介紹海棠花盛開的地點?試詳細說明。(6分)
   本文用了層遞法(2分)介紹海棠花盛開的地點。
    詳情如下:
   首先作者寫昆明(1分)有個圓通寺(1分),然後寫寺後有個圓通山(1分),
現在是圓通公園(1分)。
上述說明必須順序,也不能漏掉任何一個;否則0分

以畫為喻 + 漢字的結構

根據《以畫為喻》回答下列問題 :

《以畫為喻》中提及實用畫及非實用畫,兩者的要求有甚麼不同?
實用畫 :看得明白,認得確切;熟習的手腕
非實用畫 :不但要看清事物的表面,還要透達精蘊。
對材料作選擇取捨的功夫,有時要以意創造。都要有熟習的手腕。

試就《以畫為喻》的寫作理論說明《漢字的結構》屬於哪種文字?
並從寫作動機和寫作條件兩方面加以分析。
《漢字的結構》屬於普通文字(1分)‧
從寫作動機分析:
本文分析漢字的結構,是要讓讀者了解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2分)
幫助讀者閱讀古代文化典籍‧(2分)
從寫作條件分析:
作者用『熟習的手腕』把他自己『認得確切』的漢字結構介紹出來‧

文中提到『美的和諧』和『超然不群的人格的象徵』,作者分別舉出甚麼例子證明?
(4分) 用例子幫助說理,有甚麼好處?(3分)
分別舉出的例子:
一個鄉下老頭兒;他的臉面、鬍子、軀幹,合起來是一種美的和諧
三棵老柏樹,樹的氣派、姿態、顏色,都使人感到是超然不群的人格的象徵
用例子幫助說理,可令論說的事理顯得具體清楚,加強說服力。

作者說非實用畫:『可以說無所為;但也可以說有所為』。試說明『無所為』和『有所為』各指甚麼?(2分)作者這樣說是否矛盾呢?(1分)試引文中例子說明之。(5分)
『無所為』 : 指這類圖畫,非為實用而畫,沒有明顯的用途
『有所為』 : 指這類圖畫雖然沒有實際的用途,但卻能表達畫家的感興 ,
在藝術的角度看,仍是有所為的。作者這樣說並不矛盾
    以三棵老柏樹為例(1分):
所謂『無所為』:因為畫三棵老柏樹並不是要表現它們的外面形態和內部的構造(1分),
並不是為了實用(1分),所以是『無所為』。
    所謂『有所為』:是因為我們看了三棵老柏樹那高高向上的氣派、那倔強矯健的姿態,
    那蒼然藹然的顏色,配合起來,感覺到一種超然不群的人格象徵(1分)。繪畫時是為了表現自己的一點感興(1分),所以是『有所為』。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文字屬於普通文字?哪寫屬於文藝?試各舉三個例子。(3分)
普通文字:例如學術性論文、業務報告、帳單、收條等。(任舉三項,每項0.5分)
文藝: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任舉三項,每項0.5分)




試據《漢字的結構》一課,解答下列問題:
本文作者運用了多種手法來說理,包括 : 舉例、數字、定義、列點、比較、引用及
對比。試指出下列四項分別屬於哪一種說理方法,並述你的理由。( 9分)
問: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得精湛:「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答: 「定義說理」(1分)  作者在講述象形這種造字法之前,先確立了象形的定義。/
 確立定義,可以使讀者有清楚印象,收先入為主之效,較易理解下文。 (0.5分)


a. 應當說明,「六書」是古人根據漢字結構歸納出來的漢字構造結論,而決不能認為我們的
祖先是依照這六條法則來創造漢字的。
對比說理(1分)這一句前面講『六書』的來源,後面是人們錯誤的意見。前面是正面的分析,後面是反面的分析;正反對比,使對理更為明晰。(0.5分)
b. 再比如,「績」與「緝」屬於同一部首「糸」,讀音相近,意義也相通,可以互相解釋,所以這也是一對轉注字。
  舉例說理(1分)作者為了解釋轉注的造字法,便舉出一些例子來幫助說明。舉例說理,使理論變得具體實在。使人容易掌握。(0.5分)
c. 但這裏還要說明兩點:第一,有人認為象形字有「因形知義,因義知音」的優點……第二,既然象形字要符合「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要求,這種造字法就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列點說理(1分)這一段文字,指出有關象形法的兩個問題。作者採用了列點方法,使問題的層次更為清晰,也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0.5分)
d. 再比如「步」字,在甲骨文中是腳趾朝上的兩隻腳一前一後走路的形像。假若兩腳要從水中通過則怎樣表現呢?那就再把「水」加在兩腳之間,這就是徒步過水的「涉」字。
   比較說理(1分)作者把「步」字和「涉」字安排一起講,透過比較,表現,表現兩個字
之間的關係,及兩個字的異同。比較說理的手法,可以突出事物之間的分別,使道理更為明確。(0.5分)
.形聲字愈到後世發展愈快,據統計,漢代的《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其中形聲字7,679個,約佔總數的80%;宋代的《通志.六書略》,共收字24,235個,其中形聲字21,343個,約佔總數的88%。
數字說理(1分)為了指出形聲字發展的速度,作者列舉一些實際數字。數字是最具體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可以令讀者信服。(0.5分)
但是這個定義是相當含混的。清代的著名文字學家王筠說:「『視而可識』則近於象形,
『察而見意』則近於會意。」(《說文釋例》)
   引用說理(1分)作者引用別人的說話,作為對會意字的解釋。如果在說明文中,恰當地引用一些權威性的言論,通常都可以增加文字的說服力。(0.5分)


作者認為寫別字有甚麼弊病?(2分)試指出並改正以下句中的兩個別字。(1分)
   這家火窩店所提供的食物,不但種類繁多,而且別具特式,深受顧客喜愛。
寫別字的弊病:會損害文字的健康(1分)造成使用上的混亂(1分)。
火窩 - 火鍋(0.5分)     特式 - 特色(0.5分)

試以『止』和『步』為例,說明象形字與會意字的分別‧  (2分)
  象形是根據具體實物形象繪畫成的圖畫文字(0.5分),像『止』是象一隻腳的形‧(0.5分)
會意字是組合兩個或以上的象形字,以表示一個新的意思‧(0.5分)如『步』是由兩個
『止』字合成,會意成『一步』的意思‧(0.5分)

何以『步』、『涉』和『陟』三個字有相同的形符,但讀音卻有不同?(2分)
  因為這三個字中的『步』字,都不是聲符,故此沒有相同的字音‧(1分)
   『步』字是兩足一前一後行走的意思,『涉』是雙腳在水中行走的意思,而『陟』
則是兩足登上土坡前進,即登高的意思‧故此三個字各有獨立的字音‧(1分)

試說出下列四個字的本義及假借義 : ( 8分 )
           本義 假借義
一條河的名字 (1分) 第二人稱代詞,即『你』 (1分)
人的腋下 (1分) 作為副詞,『也』的意思 (1分)
鼻子 (1分) 自己(1分)
六尺高的馬 (1分) 驕傲 (1分)

六書 《說文解字》的原文定義 《說文解字》的字例 請舉字例 2個
象形 畫成其物,隨體詰詘      日、月   (1)  山、州、矢  1分
形聲 (2)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1.5分             (3) 江、河    0.5分 (4) 氫 、納、錢  1分        
轉注 (5)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1.5分 (6) 考、老    0.5分 (7)  績、緝      1分

下列的字分別屬於哪一書? (3分)
  1. 旦 :指事(0.5分)     2. 美  :會意(0.5分)      3. 密 : 形聲(0.5分)
  4. 天 :會意(0.5分)     5. 益  :會意 (0.5分)     6. 虎 : 象形(0.5分)






二.試據《漢字的結構》一課,回答下列問題:(18分)

1. 試據《漢字的結構》的課文內容,解釋下列各項:
a. 『表意體系』的文字(2分):
  這是一種文字(0.5分),它的字形和字義有密切的關係(0.5分)。根據字形可以估計字義
(0.5分);它和『表音體系』的文字是完全不同的(0.5分)。
b. 漢字的本義(1.5分):漢字字詞的基本意義(1分)。本義只有一個(0.5分)。
c.  漢字的引申義(1.5分):由本義發展出來的意義(1分)。
引申義可以有很多個(0.5分)。
d. 『六書』一詞的定義(1分):
『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的結構(0.5分),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0.5分)。

2. 關於『形聲』,作者提出了哪些問題?他又怎樣說明?(9分)
關於『形聲』,作者提出了下列三個問題:
1. 形聲法出現的原因 (1分): 因為象形、指事、會意都有很大局限性 ― 世上許多事物,和一些抽象觀念,是不能用描繪方法表示的(1分)。
例如我們不能用象形、指事、會意來表示不同的魚類,如『鯉』、『鯽』、『鱔』、『鰻』。
(1分).
2. 形符的問題 (1分):祖先由於對自然界的認識和理解有局限,因此很多形符表『類屬』的意義是錯誤的(1分),例如『蛟』竟然屬於『虫』類,『豹』是獸類,與昆蟲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但其形符卻是『豸』。『蝙蝠』是老鼠一類的動物,可是又寫成『虫』字旁。
(以上三例,任舉其二,每個0.5分)
3. 形聲字的發展越來越快 (1分):形聲字的佔有率由漢代的80%,到清代的90%(1分),在現代的新簡化字中,形聲字佔絕大多數(1分)。

3. 『六書』的名目,學者通常採用哪一家的說法?原因是甚麼?(3分)
  『六書』的名目,學者通常採用許慎的說法(1分)。
   原因是:1 因為他對『六書』的名稱,都有具體而詳細的解釋(1分)。
           2 他還有分析研究漢字的第一部專書 ― 說文解字(1分)。

P.2


三.試據《以畫為喻》一課,回答下列問題:(14分)
1. 寫作普通文字是否需要『選擇取捨』和『以意創造』?(1分)為甚麼?(3分)
  寫作普通文字不需要『選擇取捨』和『以意創造』(1分)。
  原因是 :
1  寫作普通文字的目的是記載物象(0.5分),因此必須客觀和準確(0.5分)。
             2  對普通文字的材料絕不可以刪減取捨(0.5分),也不可根據自己個人的
想法來增添補充(0.5分)。否則會影響記述的真確性(1分)。

2. 作者說:『我的題目以畫為喻,就是借圖畫的情形,來比喻文字。』繪畫和寫作有甚麼
相同之處?(10分)
繪畫和寫作的相同之處 :
1. 兩者均需要對事物或景象有真切的見到(1分);
2. 兩者均要有熟習的手腕(1分);
3. 兩者有時為表出效果,會以意創造(1分);
有時更需要對材料有選擇取捨的工夫(1分);
4. 兩者均按照程度的深淺以順序學習(1分):
a. 繪畫先要學習實用的,然後才學習非實用的(1分)。
   b. 寫作亦先要學習普通文字,然後才學習文藝創作(1分)。
5. 兩者的動機都有相同之處(1分):
   a. 為應付實際需要,便繪實用畫,或寫普通文字(1分);
   b. 為表現內心感興,便繪非實用畫,或寫文藝作品(1分)。